加勒萬河谷是中國和印度邊界上一處比較知名的地點,因為這里曾經爆發過兩國近幾十年來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沖突,最后在兩國的外交努力下,事件基本得到解決。在人員傷亡方面,根據已有的信息和報道,印度方面要數倍于我方,也可以說是在對抗較量時,印度方面被打得一敗涂地。
但是該國在對待戰爭和沖突的思路和做法明顯不同于其他國家,以輸為贏,以敗為勝才是正常的操作,比如前不久結束的印巴沖突,在被摧毀兩套S-400防空導彈系統和被擊落6架戰斗機的情況下,事后還能舉行10天全國性的勝利慶?;顒?。什么叫倒反天罡,“羅剎海市”里大致也就如此吧!
中印加勒萬河谷沖突發生于2020年,至今已經過去5年了,印度人念念不忘這次事件,因為它也是一次很好的以輸為贏的宣傳機會,所以印度人拍攝了一部以《加勒萬河谷之戰》命名的電影,從目前透露的信息來看,影片將印軍描繪得無比英勇,極力宣揚印度打響最殘酷戰斗并最終取得勝利。
該片由印度明星薩爾曼·汗主演,其主演的男主角原型是于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中身亡的比哈爾團上校指揮官桑托什·巴布。
現實中這位名叫桑托什·巴布的上校指揮官因為指揮失誤,與我軍發生沖突后率眾潰逃,結果不小心墜河溺亡。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在事后被印度奉為英雄,被印度軍方追認授予他象征勇氣的“偉大勇士”勛章,犯錯者和失敗者竟然也成了英雄。
更夸張的是在電影之中,此人幾乎以一人之力硬扛“中國軍隊”數百人,不但摧毀了“我軍”的軍事基地,還上演了一場“英雄救美”的戲碼,救走了一位天竺美女,夸張程度比我國某些抗日神劇猶有過之。
然而印度方面不僅是拿這次事件拍攝了一部“抗中神劇”,還在加勒萬河谷地區建造了一座“加勒萬戰爭紀念館”,此事是由一位印度騎行博主發布的視頻曝光的。
這位騎行博主開著摩托車前往加勒萬河谷地區探訪,發現那里新修的柏油馬路非常平坦。
很顯然,印度方面在那里進行了很多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勒萬河谷附近還修建了不少能夠住人的建筑,還有咖啡館等。
視頻中一個大牌子上赫然寫著“世界最高的戰爭紀念館,海拔4500米”。
牌子不遠處就是大如一個廣場的所謂的紀念館,有許多石砌的臺階和圍欄環繞一塊巨石,介紹顯示巨石來自加勒萬河谷,可見印度方面的確花了不少心思來打造它。
這個地方距離發生沖突的地點僅有3公里,是在什約克河的另一側修建的。
真實的加勒萬河谷沖突發生在2020年6月15日,是印軍率先越線挑釁,在蓄意挑起爭端后,遭到了我軍的堅決反擊。
現場照片也真實記錄下了印軍跪地投降、武器被繳的狼狽模樣。
此次沖突導致印軍死亡20人,其中還包括上校指揮官,更有37人被俘、110人重傷,是不折不扣的一次慘敗。
可印度人卻妄圖通過電影,將一場慘敗粉飾成“英雄史詩”,又通過建造加勒萬戰爭紀念館,妄圖把失敗變成“勝利的紀念”,這種罔顧事實、自欺欺人的行為,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再看印度的“贏學”,堪稱一套荒誕不經的邏輯體系。再拿不久前的印巴沖突來說,國際社會都清楚,印度發動“朱砂行動”后,在“五七空戰”中一敗涂地 。印度陣風、幻影2000、蘇30MKI和米格-29戰機都被巴基斯坦梟龍戰機輕松擊落,印度飛行員阿比南丹被俘,這一系列事實都表明印度在這場沖突中處于下風。但印度卻拒不承認失敗,舉國上下沉浸在“勝利”的虛幻之中,還派出宣講團四處宣揚“勝利敘事”。
印度媒體更是離譜,在沖突期間憑空編造各種“戰爭神話”,報道印軍如何摧毀巴基斯坦的重要城市、癱瘓其防空體系 ,各種虛假消息漫天飛舞。當國際社會指出這些報道毫無事實依據時,印度的大多數民眾卻固執地認為,否認印度“大勝”的都是巴基斯坦的“假新聞”。
這種將失敗美化成勝利的行為,對印度來說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和政治原因。從歷史上看,印度在多次邊境沖突中都未能占到便宜,1962年的中印邊境沖突,印度更是以慘敗收場。但印度始終不愿意正視這些失敗,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掩蓋歷史真相,比如針對1962年的沖突事件,就拍有一部名為《72小時:永不磨滅的英雄》的電影,同樣以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的方式講述自己取得了勝利,根本不提其整建制師團被俘虜的屈辱。
或許在他們的認知里,印度在沖突中取得了碾壓式勝利,還確立了在武器制造領域的優勢地位。這種將失敗強行扭曲為勝利的態度,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