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下的平靜被打破了。經貿上的緩和,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煙霧彈。
真正的動作,發生在看不見的地方。三個提案,一個加碼,關系正在被重新定義。
為什么美國國會突然有這么多動作?根本原因在于,博弈的層面已經擴大了。
第一個提案,是關于錢的。
美國眾議院通過2026財年的國防撥款法案,其中明確列出五億美元,用于對臺島的軍事援助。
這筆錢不是小數目。雖然有議員試圖在投票時把它刪掉,但這個想法被大多數人否決了。這說明,提供這筆援助在美國眾議院內部,已經是一個多數人認可的方向。錢的用途很明確,就是增強臺島的軍事能力。
緊接著錢的問題,是第二個提案,這個提案不花錢,但性質更為嚴重,它關于地圖。
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涉臺法案,直接禁止國防部使用、制作或展示任何將臺島劃入中國版圖的地圖。
這件事的影響,比單純的軍事援助更深遠。它試圖從根本上改變一種官方的、長久以來的認知。法案的條文寫得非常具體,它列出了一系列地名。
修正案里清楚地寫著:“本法案所提供的任何資金,都不得用于制作、采購或展示將臺灣、金門、馬祖、澎湖、烏坵、綠島或蘭嶼描繪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一部分的地圖。”
把這些過去模糊處理的細節,用法律條文的形式直接固定下來,這是一種清晰的信號。它要求美國所有行政部門,都必須使用這種它所謂的“反華地圖”。這已經不是暗示,而是直接的規定。
如果說前兩個提案還集中在軍事和政治的敏感地帶,那么第三個提案,則把矛盾引向了更基礎的民間交流層面。
這個新法案的目標,是首都城市之間的關系。
要求美國首都華盛頓,切斷與北京市的“友好城市”關系。
這個提案的牽頭人,是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的主席穆勒納爾。他還聯合了委員會里的其他幾名議員,以及眾議院監督委員會的主席柯默。這說明,這不是一個議員的個人想法,而是一個有組織的集體行動。
他們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全面終止和他們眼中的“敵對國家”城市之間的合作。提案里直接把中國定義為“敵對國家”,這是一種不加掩飾的姿態。
華盛頓和北京建立友好城市關系,要追溯到1984年。這種關系持續了很長時間,最近一次續簽是在2012年。友好城市的存在,本意是促進文化和民間往來,是兩國關系里的一條緩沖帶。現在,有人要把這條緩沖帶也給撤掉。
事情到這里還沒有結束。就在國會這三個提案浮出水面的時候,特朗普政府似乎覺得這還不夠。
國會定下的五億美元軍事援助,在特朗普政府看來太少了。他們反過來督促眾議院,應該把這個數額增加一倍,追加到十億美元。
這種府院之間的互動很值得注意。通常情況下,國會和政府之間會有制衡,但在這個問題上,他們似乎在比賽誰能更進一步。一方提出方案,另一方則在此基礎上加碼,共同把整個局勢往前推。
這種步步緊逼的態勢,也讓一些原本在計劃中的高層互動,可能性變得非常小。
比如特朗普在我國大閱兵前夕訪問中國的可能性。在目前這種環境下,進行這種訪問的基礎已經幾乎不存在了。雙方沒有可以進行友好訪問的氣氛。
接下來的下半年,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也許是兩國高層能見面的一個場合。特朗普可能會在10月底到11月初出席這個峰會,之前或許還有訪問中國的機會。但這終究只是一個可能性。
當前的事實是,無論訪問是否成行,在什么時間點成行,都無法改變一個基本情況:中美之間的博弈是全方位的。
美國正在從軍事、政治、甚至是民間交流等各個方面,加強對我國的針對。這種行為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動作。
這種針對的核心,一直都圍繞著臺灣問題展開,并以此為支點,撬動整個中美關系的結構。
對我們來說,能做的就是看清楚對方的每一個動作,無論是口頭上的言論,還是實際上的法案。把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應對這種復雜局面的唯一方法。對方沒有動力來捧場,那么我們就辦好自己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