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泰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尤其是通過“鷹擊”系列聯合軍演,兩國空軍得以在戰(zhàn)術、技術和互信層面進行深入交流。
可印度媒體的一則報道卻將這一合作蒙上了一層爭議色彩,聲稱在2015年的“鷹擊-2015”演習中,中國空軍的殲-11戰(zhàn)斗機被泰國空軍的JAS-39“鷹獅”戰(zhàn)機“碾壓”,而中國空軍在2024年派出殲-10C參加“鷹擊-2024”演習,意在“一雪前恥”。
中泰兩國自2015年起開始舉行“鷹擊”系列聯合軍演,這一演習旨在通過空戰(zhàn)、對地攻擊、聯合防空等科目的訓練,提升兩國空軍的協同作戰(zhàn)能力和戰(zhàn)術水平。作為中國在東南亞的重要合作伙伴,泰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與中國的關系日益密切,而聯合軍演正是兩國軍事互信的體現。
2015年11月,中泰兩國首次舉行“鷹擊-2015”聯合軍演,中國空軍派出殲-11戰(zhàn)斗機,泰國空軍則出動JAS-39“鷹獅”戰(zhàn)機。據有限的公開報道,這次演習包括超視距空戰(zhàn)和近距格斗等科目,雙方進行了多輪對抗訓練。
印度媒體當時報道稱,泰國“鷹獅”在超視距作戰(zhàn)中占據上風,而殲-11在近距格斗中表現更佳,并據此得出“殲-11被碾壓”的結論。不過,中國空軍隨后辟謠,指出相關報道不實,強調演習的目的是交流而非勝負。
2024年,中泰兩國再次舉行“鷹擊-2024”演習,中國空軍派出了殲-10C和JH-7“飛豹”等多型戰(zhàn)機,泰國空軍繼續(xù)使用“鷹獅”戰(zhàn)機。與2015年相比,此次演習的規(guī)模更大,科目更復雜,涵蓋了空戰(zhàn)、對地攻擊和電子戰(zhàn)等多個領域。印度媒體將中國派出殲-10C解讀為對2015年“失利”的回應,稱其為“一雪前恥”之舉。
但從軍事合作的角度看,派遣殲-10C更可能是為了展示中國空軍的現代化成果,并與泰國空軍分享最新裝備的作戰(zhàn)經驗,而非針對九年前的傳言。中泰聯合軍演的初衷是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這種合作模式決定了演習更注重交流而非競爭。
殲-11是中國基于俄羅斯蘇-27SK研制的重型戰(zhàn)斗機,早期型號配備機械掃描脈沖多普勒雷達和R-27、R-73等空空導彈。其設計理念偏向空優(yōu)作戰(zhàn),擁有較大的航程和載彈量,機動性在近距格斗中表現出色。但受限于上世紀90年代的技術水平,其航電系統(tǒng)和超視距作戰(zhàn)能力相對落后,尤其是在面對配備先進雷達和導彈的對手時。
JAS-39“鷹獅”是瑞典薩博公司研制的輕型多用途戰(zhàn)斗機,泰國空軍裝備的是C/D型。該機型配備PS-05/A脈沖多普勒雷達,支持AIM-120 AMRAAM中程導彈,航電系統(tǒng)較為現代化。其設計注重靈活性和多任務能力,雖然航程和載彈量不及殲-11,但在超視距作戰(zhàn)和電子戰(zhàn)方面具備一定優(yōu)勢。
在2015年的“鷹擊-2015”演習中,殲-11和“鷹獅”的對抗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首先,超視距作戰(zhàn)中,“鷹獅”的雷達和導彈組合可能更具優(yōu)勢,尤其是在探測距離和抗干擾能力上。近距格斗中,殲-11憑借推重比和機動性,或能占據上風。不過,演習規(guī)則、飛行員經驗和戰(zhàn)術運用同樣關鍵。例如,若演習限制了超視距武器的使用,則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印度媒體所謂“碾壓”的說法缺乏依據。軍事演習的結果往往是綜合性的,不能簡單歸結為某一方戰(zhàn)機的絕對優(yōu)劣。
殲-10C是中國自主研發(fā)的4.5代多用途戰(zhàn)斗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PL-15遠程空空導彈和PL-10近程格斗導彈。其航電系統(tǒng)高度集成,支持多目標跟蹤和攻擊,隱身性能也得到優(yōu)化。
此外,該機型還能攜帶多種對地攻擊武器,具備執(zhí)行空戰(zhàn)和對地任務的能力。與早期殲-11相比,殲-10C在雷達、導彈和電子戰(zhàn)能力上實現了代際跨越。
殲-10C的參演首先展示了中國空軍的現代化水平。作為自主研發(fā)的先進戰(zhàn)機,其亮相不僅是技術自信的體現,也為中國軍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推廣提供了舞臺。與泰國“鷹獅”的對抗訓練為中國空軍提供了寶貴經驗,尤其是在面對西方戰(zhàn)機時,可以驗證殲-10C的性能并改進戰(zhàn)術。
印度媒體將其解讀為“一雪前恥”,顯然過于牽強。殲-10C的研發(fā)和列裝早在2010年代初已開始,其參演更多是既定計劃而非臨時應對。此外,中泰演習的合作性質決定了雙方更關注互助而非勝負。
自1949年成立以來,中國空軍經歷了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chuàng)新的轉型。20世紀90年代,引進蘇-27SK奠定了重型戰(zhàn)機的技術基礎,隨后通過殲-11的國產化,中國掌握了相關技術。進入21世紀,殲-10、殲-16和殲-20的相繼服役標志著中國空軍進入世界先進水平。
當前,中國空軍的裝備體系涵蓋了多種機型:殲-20主打隱身空優(yōu),殲-16強調多用途作戰(zhàn),殲-10C則以高性價比和靈活性見長。此外,運-20、空警-500等支援平臺的列裝,進一步提升了空軍的綜合作戰(zhàn)能力。這種多樣化的裝備格局為中國參與國際演習和應對復雜威脅提供了保障。
作為中國的鄰國,印度對中國軍事發(fā)展高度敏感。近年來,隨著中印邊境局勢緊張,印度媒體頻頻渲染中國軍事的“威脅”或“失敗”,以提升國內信心并爭取國際支持。
2015年“殲-11被碾壓”的報道和2024年“一雪前恥”的說法,正是這種策略的延續(xù)。此外,印度空軍裝備的蘇-30MKI與殲-11同源,若貶低殲-11,也可能間接反映對自身軍力的擔憂。
印度媒體關于“殲-11被泰國‘碾壓’后,解放軍出動殲-10C一雪前恥”的報道并不準確。2015年“鷹擊-2015”演習的結果未公開,“碾壓”僅為印度媒體的揣測,缺乏實證支持。2024年殲-10C的參演更多是為了展示中國空軍的現代化成果和深化中泰合作,而非回應九年前的傳言。
中泰軍事合作是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鷹擊”系列演習為雙方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中國空軍的現代化進程為這種合作注入了新活力,殲-10C的亮相體現了技術自信和開放姿態(tài)。印度媒體的偏見性報道雖有一定影響,但難以掩蓋事實真相。泰國空軍的裝備選擇則更多基于實用性和地緣考量,與中泰軍演的結果并無直接關聯。
未來,隨著中國空軍裝備和戰(zhàn)術水平的持續(xù)提升,中泰合作有望進一步深化。同時,中國需警惕外部媒體的誤導性敘事,通過透明溝通和實際行動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對于印度媒體的報道,應以客觀事實回應,避免陷入無謂的口水戰(zhà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