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3歲的打工人,身無分文,卻能從銀行套出48萬?你敢信?
央視記者深入調查發現,這背后藏著一條讓人瞠目結舌的灰色產業鏈——專業"化妝師"給征信白戶穿上華麗外衣,銀行竟然就這樣被騙了。
天下真有這樣的"好事"?還是又一個精心設計的金融陷阱?
當"征信白戶"遇到"造假高手":48萬就是這樣到手的
黃某禮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出名",這個53歲的無業游民,平時靠打零工勉強糊口,連信用卡都沒用過。
但就是這樣的"三無人員",卻在短短幾個月內,從三家銀行貸出了48.2萬元,秘密就在于他的身份——征信白戶。
在包裝貸中介眼里,這樣的人簡直是"香餑餑",沒有貸款記錄,沒有信用卡,就像一張白紙,怎么畫都行。
于是,一個自稱能幫他"輕松搞到80萬"的黃姓中介找上門來,中介的話術很簡單:為他從銀行貸出80萬,僅需還款一年,其后便無需再還。
更關鍵的是,中介強調"銀行不會找麻煩"、"大不了成黑戶",對于一個窮了大半輩子的人來說,這樣的誘惑太致命了,黃某禮明知道這事不靠譜,但架不住中介的花言巧語。
半個月的掙扎后,他終于點了頭,從那一刻起,他就踏上了"職業背債人"的不歸路。
第一步,就是炮制房產交易,炒房客游某將一套價值20萬的二手房,以42.5萬的高價"賣"給黃某禮。
這種低買高賣的套路,在包裝貸中尤為常見,房子有了,但黃某禮哪有什么工作?不要緊,中介有辦法。
在申貸表上,黃某禮的工作單位赫然寫著"某建設公司",這當然是假的,但偽造的收入證明看起來無比正規。
公司公章、工資流水、在職證明,一應俱全,銀行工作人員看到這些"證明",就認定黃某禮有固定工作了,就這樣,第一筆34萬房貸輕松到手。
錢一到賬,就被各方迅速瓜分,炒房客拿走十多萬,中介們各取提成,黃某禮實際分到的寥寥無幾,但他不在乎,畢竟名下有了一套房子,在他看來,這筆買賣還算不虧。
殊不知,這只是連環套貸的開始,拆解"一條龍服務":誰在這條產業鏈上分贓?有了房子,下一步就是申請裝修貸。
為了騙到這筆錢,幾人可謂費盡心機,陳某拿著房子鑰匙,故意把屋子弄亂,制造出裝修假象,按理說,銀行需要派人實地查看裝修現場。
但偏偏這個客戶經理根本沒去現場,只要求黃某禮自己拍照片,更離譜的是,銀行還需要工資流水證明還款能力。
沒問題,中介又偽造了一份工資流水賬單,上面顯示黃某禮每月工資5000多元,看起來合情合理,當記者陪同黃某禮去銀行打印真實流水時,造假痕跡暴露無遺,但銀行當時竟然沒有核實,就這樣放過了。
靠著這些虛假材料,黃某禮又從農商行貸出3.5萬裝修貸,錢一到手,陳某立刻拿走23700元,黃某禮到手的還是不多,但貪婪的胃口遠未滿足。
幾個人很快又盯上了農行的裝修貸,農行要求先還掉農商行的3.5萬貸款,才能放新貸款,但黃某禮哪有錢還?但中介有的是辦法,一份偽造的還款證明又新鮮出爐了。
上面清清楚楚寫著農商行3.5萬貸款已提前還清,銀行工作人員看都沒仔細看,就給批了6萬新貸款,這6萬中,陳某又拿走36000元。
還沒完,他們又瞄上了郵儲銀行的毛竹貸,這是專門扶助農戶種養殖的貸款,但黃某禮明明有"工作單位",直接讓村里開個證明就行,就這樣,第四筆4.7萬貸款也到手了。
從始至終,黃某禮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四筆貸款,總計48.2萬,大部分都被中介拿走了,他既沒有還款能力,也從沒想過要還款,在他看來,反正自己沒錢,銀行也拿他沒辦法。
更讓人震驚的是,給他辦貸款的銀行經理居然還主動配合。
從福建到廣東:包裝貸的"全國版圖"有多大?
黃某禮的遭遇絕非個案,央視調查發現,類似的包裝貸案件在全國多地都有發生,在浙江某地,一名45歲的無業人員通過類似手段從五家銀行套取貸款62萬元。
廣東某地更夸張,三名中介組織十余名"背債人"騙取銀行貸款超過300萬元,這些案件暴露出一個可怕的事實:包裝貸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從物色目標到包裝材料,從銀行關系到資金分配,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
就像流水線一樣,批量生產"職業背債人",而銀行的審核機制,在這些"專業選手"面前形同虛設。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產業鏈正在不斷升級,從最初的簡單造假,到現在的精密包裝,偽造材料越來越逼真,操作手法越來越隱蔽。
有的中介甚至開發出專門的造假軟件,批量生成各種證明文件,還有的中介在銀行內部培養"內鬼",從源頭上為造假開綠燈。
這種規模化、專業化的運作,讓包裝貸的危害成倍放大,從個人信用破產,到銀行資金損失,再到金融秩序的擾亂,每一個環節都在為這場金融"傳銷"買單,而那些所謂的"背債人",實際上是這條產業鏈上最可悲的犧牲品。
他們以為自己占了便宜,實際上卻成了替罪羊,中介拿走了大部分資金,銀行追債卻只找他們,更可怕的是,一旦被查處,面臨的不僅是民事責任,還可能構成騙取貸款罪。
輕則征信永久受損,重則面臨刑罰,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往往能夠金蟬脫殼,逃脫法律制裁。
這就是包裝貸產業鏈的險惡之處:讓貪婪者成為受害者,讓受害者承擔責任,而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正在這種"溫水煮青蛙"中被一點點侵蝕,如果不及時遏制,后果將不堪設想。
下一個"黃某禮"在哪里?這場金融保衛戰怎么打?黃某禮的故事并沒有結束,很快,他就收到了來自三家銀行的法院傳票。
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起訴他欠債不還,共計48.2萬元,直到這時,黃某禮才如夢初醒,自己成了徹頭徹尾的"職業背債人"。
面對鏡頭,這個53歲的男人一臉無奈,他說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償還,也從沒想過要還,現在成了失信被執行人,坐高鐵、坐飛機都不行,孩子上學也會受影響,徹底毀了整個家庭的未來。
央視曝光后,監管部門迅速行動,金融監管機構密集出臺政策,強調落實貸款"三查"制度,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每個環節都要壓實責任,利用大數據交叉驗證,堵截虛假信息。
公安部門也展開了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偽造公文證件、騙取貸款等犯罪行為,多地已開展專項排查,重點整治"包裝貸"等違規行為,技術手段也在升級,人工智能風控系統開始在各大銀行普及,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快速識別異常申請和虛假材料。
對普通人而言,最好的防護就是提高警惕,任何鼓吹"零成本套現"、"無需償還貸款"的誘惑,背后必定是萬丈深淵。
珍視個人信用,它就是數字時代的"第二張身份證",一旦污損,代價難以估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