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山南7月22日訊(記者 胡俊)“你看這沙棘,從灌木長成了喬木,就像我們隆子人,在雪域邊陲扎下根、守好家。”站在綿延40多公里的沙棘林中,西藏自治區隆子縣委副書記、縣長巴桑次仁望著眼前的綠色海洋,語氣中滿是自豪。這片世界最大的人工連片沙棘林,不僅是隆子縣的生態名片,更是他口中“邊疆發展最生動的注腳”。
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7月20日,“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采訪團走進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實地采訪隆子縣興邊富民、產業振興、生態強邊、交通便民等方面的輝煌成就,發展新貌。
盛夏時節,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沿途景色。中國網記者 胡俊 攝
“隆子”藏語意為“萬事順利,實力雄厚”,位于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東段北麓,與朗縣、加查縣、錯那市、措美縣、曲松縣接壤相連,屬高寒邊境縣,高原半干旱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3℃,平均海拔3850米,距山南市區147公里,全縣境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下轄5鎮9鄉85個行政村(社區),全縣人口12642戶37236人,有藏、漢、珞巴等民族。
從“說話掉沙土”到“狐貍林間跑”:60年綠了山河暖了人心
“上世紀60年代,隆子河谷流傳著一句俗話:‘聶巴阿貼組’,意思是‘只要你說話,身上的沙土就會往下掉’。”巴桑次仁腳下的土地,曾是一年近8個月沙塵肆虐的荒漠。1964年,時任新巴鄉鄉長朗宗帶著群眾試種5種樹苗,只有沙棘活了下來。“這一種就是60年,現在成了50.33平方公里的綠洲,創下了世界紀錄。”
從隆子縣沙棘公園觀景臺上俯瞰兩岸沙棘林,隆子河穿城而過。中國網記者 胡俊 攝
如今,沙棘林成了隆子人的“幸福林”。“我們縣5000多縣城人口,光公園就有5個,沙棘公園是老百姓最愛來的地方。”巴桑次仁指著林間散步的群眾說,“早上鍛煉、下午聊天、晚上跳鍋莊,大家在這兒過林卡、賞風景,生活幸福感別提多高了。”
更讓人欣喜的是,生態好了,野生動物也回來了:“前陣子有人在沙棘林拍到了小狐貍,這可是最好的生態證明!”隆子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楊楠向記者們興奮地介紹。
盛夏時節,隆子縣沙棘林郁郁蔥蔥。中國網記者 胡俊 攝
談起護綠的秘訣,巴桑次仁說:“每年3月底到4月,干部群眾都來義務植樹,這兩年種了七八千畝。我們還試種了中國沙棘、俄羅斯沙棘,讓這里成了沙棘的‘博物館’。”近三年,隆子縣新增沙棘林6050畝,總面積達8.2萬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用沙棘林證明了這句話在高原上同樣管用。”
從“四黑產業”到“旅游飯”:生態牌打出富民路
“守邊固邊,不能讓老百姓守著綠水青山受窮。”巴桑次仁說,隆子縣把生態優勢變成了發展優勢,“我們有‘四黑’寶貝——黑青稞、黑藏豬、黑藏雞、黑雞蛋,個個都是致富金疙瘩。”
從隆子縣沙棘公園觀景臺上遠眺隆子河兩岸景色。中國網記者 胡俊 攝
他算起了明細賬:“黑青稞種了3.1萬畝,單產從300斤提到650斤,加工成精釀啤酒、糌粑,出藏入湘進京。西藏稞源農業公司帶動12個村的農戶,光去年就收了450噸黑青稞,讓老百姓多掙230萬元。”富硒黑雞蛋更成了“香餑餑”,“4塊錢一枚還供不應求,這都是生態給的紅利。”
“這背后離不開常德援藏工作組的幫扶,他們幫我們打通了內地市場,還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巴桑次仁笑著說:“下一步,我們要把‘四黑’產業與旅游更深度融合,讓游客不僅能看沙棘林、走巡邊路,還能親手制作黑青稞糌粑、品嘗黑藏豬烤肉,讓生態牌既扮靚邊疆,又裝滿老百姓的錢袋子。”
盛夏時節,隆子縣沙棘林郁郁蔥蔥。中國網記者 胡俊 攝
文旅融合讓“邊疆游”火了起來。“G219國道穿縣而過,玉麥景區在創5A,扎日鎮的民宿一年能掙10萬。”巴桑次仁說,我們還組織了“重走巡邊路”活動,游客走完能拿證書,“去年旅游從業人數占了全縣人口10%以上,大家都說‘生態飯越吃越香’。”
從“行路難”到“幸福暖”:邊疆新貌里的民生溫度
“以前說邊疆苦,現在你看——”巴桑次仁站在城市綠道觀景臺向記者指著,“新能源公交去年通了,是全區邊境縣第一個;隆子機場飛成都,每周一班;‘一河兩岸’工程修了8公里防洪堤,護著全縣人民的安全。”
隆子縣副縣長寧利鋒介紹,當地依托隆子機場通航和G219國道貫穿的交通優勢,文旅產業持續升溫。“機場開通后,成都到隆子從輾轉12小時縮短至2小時航班,我們推出‘乘機補貼500元’政策,疊加各級政府給航空公司的航線補貼,航班搭乘率大幅提升。”
位于隆子縣隆子鎮的“山南隆子機場”,于2022年底通航。中國網記者 胡俊 攝
作為在藏工作20年的基層干部,寧利鋒感慨交通巨變:“20年前剛參加工作時下鄉走搓板路,現在柏油路通到村,邊境公交一塊錢隨便坐。從不敢想有機場,到如今航線加密,邊疆越來越便捷,老百姓的幸福感看得見、摸得著。”
基礎設施好了,生活更舒心。“冬天供暖能到24度,自來水、污水處理廠全配齊。”巴桑次仁說,縣城5個公園,人均綠地面積在全區靠前,“老百姓說,現在的日子,就像格桑花一樣美。”
隆子縣玉麥鄉是“愛國守邊最美格桑花”卓嘎、央宗姐妹的家鄉。中國網記者 胡俊 攝
談及文旅資源,寧利鋒提到:“我們有玉麥4A級景區、扎日風景區等自然景觀,還有愛國守邊、列麥等紅色事跡,以及珞巴服飾等29項非遺。今年還把珞巴服飾帶到了新加坡走秀,讓世界看到隆子文化。”下一步將推進玉麥景區創5A,“誠摯邀請全國游客走進隆子,感受隆子之美。”
湘藏攜手向未來:30年幫扶繪就共富圖景
談及湖南常德援藏工作組30年的幫扶,巴桑次仁深有感觸:“從黑藏豬產業從傳統養殖到規模化轉型,到‘四黑’產品走進湖南商超,常德30年的支援就像冬日暖陽,讓我們發展的底氣更足。”
隆子縣農特產品展銷會上展示的黑青稞系列產品。中國網記者 胡俊 攝
談及未來,巴桑次仁眼神堅定:“我們要堅定‘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一代接著一代干,不辜負全國人民對西藏的厚愛、對隆子的厚愛,讓邊疆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夕陽灑在沙棘林上,金光閃閃。這位邊疆縣長的話,就像林間的風,樸實而有力量:“守好這方水土,讓綠色鋪滿邊疆,讓幸福扎根高原——這就是我們隆子人的承諾。”
從隆子縣沙棘公園觀景臺上遠眺,沙棘已長成參天喬木。中國網記者 胡俊 攝
夜幕降臨,記者走進隆子縣常德廣場,熱情的當地群眾拉著記者的手一起跳起鍋莊舞。“常德廣場”是常德市援建的民生工程項目,現在成了當地群眾每天娛樂生活的重要場所。如今,很多來自兄弟省份的年輕人在此落地生根,如同沙棘林一樣繁衍生長。
湖南省常德市第十一批援藏工作組組長、隆子縣專職副書記崔曉偉,接過了湘藏協作的“接力棒”。初到隆子,他就帶著工作組跑遍全縣14個鄉鎮實地調研。他告訴記者,30年前,常德援藏隊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積淀和發展基礎,下一個30年,我們還要一如既往,繼續書寫湘藏情深的美好未來!(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