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區,位于西藏自治區的西部,是中國最荒涼的一塊神秘土地,常住人口僅為10萬余人,也是自治區內唯一以地區命名的地級行政單位,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不過,近年來,當地政府因地制宜,種草栽樹,在這片荒地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致富奇跡。今天的“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特別報道,讓我們跟隨前方記者,去看看這片沙石地上的“綠洲”。
驅車360多公里,一路顛簸4個多小時,記者從阿里地區的中心來到了位于東部的革吉縣文布當桑鄉。這里地域遼闊,但大部分地方都是沙石地,而眼前一大片郁郁蔥蔥的草地,就是當地通過人工干預進行種植的,這不僅改善了當地的氣候,也成為了鄉里的致富草。
文布當桑鄉方面告訴記者:這片綠油油的草原,是今年5月種下的,預計再過兩個月就能收割了。過去,這里產業單一,村民們基本以畜牧業為主,但一到冬天,常常會發生牲畜用草困難。
2016年起,鄉政府利用山谷間的地理環境優勢,規劃建設人工種草基地,并通過分包方式承包給村民,不僅減輕了天然草場壓力,也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
“我們這個地方就是適合種這個燕麥草和綠麥草這兩個品種,牛羊特別喜歡吃,以前的話就是純牧業方面,現在我們發展到就是農牧相結合起來,帶動農民收入,每年革吉縣農業農村局會對草進行統一收購,再給村民們分紅。”阿里地區革吉縣文布當桑鄉農牧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羅央補充道。
文布當桑鄉方面介紹:近年來,人工種草面積不斷擴大,不僅起到了改善土壤環境、防沙固土等作用,也讓越來越多村民享受到了分紅。以2024年為例,全鄉人工種草基地面積達到3590畝,草業收入229萬余元,共帶動村民243戶,戶均增收近萬元。“生活很幸福,不愁吃,不愁穿。”文布當桑鄉夏瑪村二組村民噶倫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而在500多公里開外的日土鎮,在產業結構上曾經也有同樣的困擾,如今因地制宜,將當地已有幾千年歷史的班公柳變成了致富樹。日土鎮方面介紹:這種柳樹因生長在當地的班公湖周邊而得名,作為高原特有樹種之一,因其易種植、耐寒、耐旱、成活率高的特點而受到廣大高海拔地區的歡迎,是雪域高原美化亮化、國土綠化的首選樹種。
“我們自治區內,遠到那曲、日喀則都賣過,2023年的話,我們新疆葉城也有過一個訂單。我們近4年的話收入達到1200多萬元。”阿里地區日土縣日土鎮副鎮長多吉次仁自豪地告訴記者。
目前,全鎮的班公柳苗圃面積已達3600余畝,每年可向外輸送移栽苗和扦插苗80萬株以上。班公柳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從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同樣也能起到減少水土流失、調解局部氣候的作用。日土縣熱角村村民索朗頓珠感慨道:“以前沒有樹的地方,現在有樹了,環境都“綠”起來了,風沙也變少了,空氣也變好了,當然我們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
看看新聞記者: 洪煥銓
編輯: 洪煥銓
責編: 師玉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