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來聊聊中國為啥以前有廉價勞動力,現在卻沒了。這以前根本原因可不是啥人口紅利,而是土改紅利。
有人說,勞動力工資水平由勞動生產力和生產成本決定。就好比,住廉價出租房、自己做飯是一種生活方式;貸款買房、在飯館吃飯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這成本該咋定義呢?
要是不娛樂、不講究吃好的,成本可不就低嘛。雖說工人階級工資有差異,但生活成本好像都差不太多,這咋解釋呢?其實啊,咱得分清楚大都市和三四線城市的生活成本,差別可大了,這就體現出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差異。
為啥以前中國有廉價勞動力,現在沒了呢?剛說了,以前是土改紅利。那時候大量農民工,他們子女、老人都在農村,貨幣成本就很低??沙擎偦?,一家老小都到城里了。孩子不能像在農村那樣在街上亂跑,房前屋后也沒法種地、養豬、養雞了,老人也沒法自食其力,只能在家待著。就像印度孟買、菲律賓、巴西那些貧民窟的人,雖然他們一無所有,但生活成本比農民工以前在農村時要高,因為在城里,啥活動都得花錢,啥都貨幣化了。
咱說的勞動力生活成本,其實是個平均數。勞動力再生產可不是取決于個人,就跟企業生產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樣,不是看某個人花了多少勞動時間。就算你花的時間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長,工資也不一定能上去,產品價格也不會因此提高,所以這就類似一個平均數。
馬克思沒直接用平均數這個說法,主要是還受資源限制,像土地就有級差地租,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里講了不少這方面內容,挺有意思的。所以啊,咱不能把具體個人的生活成本當成整個階級的生活成本,得看社會平均的。
還有,中國現在為啥廉價勞動力沒了呢?就是因為城鎮化。資本主義要發展,不能不讓農民工進城,不然房地產咋賣出去呢?
為了資本主義發展,就得讓大家到城里買房。可這樣一來,工人要在城里生存,工資就得提高。資本主義發展,把越來越多商品變成老百姓的必需品,你到城里買房,公共交通、水電啥的費用都得增加,生活成本可不就上去了嘛。
我覺得我大概把這問題講清楚了。這里面還有文化傳統的因素,而且資產階級不會從全局考慮問題,只想著個人。就好比你在富士康流水線上打螺絲,廠外邊卻宣傳你該去唱卡拉OK、該住賓館、該買這買那。要是外邊沒這些宣傳讓你花錢,你沒錢花,富士康給你低點工資,你可能也就忍了。但外邊各種宣傳誘惑你消費,工資又不夠,這矛盾就來了。
在中國,其實每年都有一次全國性的“集體罷工”,就是春運。一般春運前,大家就離開工廠或工地,很少有人還回到原來的地方。春節過后,他們就在家等著,覺得工資合適了才出去。
這就相當于是一場全國性、無組織但下意識的聯合罷工,工資就是這么一步步提高的。房地產商為了推銷房子,鼓勵大家貸款買房。你一旦貸款買房了,就沒法接受太低的工資了。所以啊,資本發展讓工人的再生產水平一步步提高,結果就把自己原本的廉價勞動力機制給破壞了,這就是基本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