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臺灣的“漢光41號”演習中,網友拍到美制M110A2式203mm自行榴彈炮在街頭行駛的畫面,對于這種火炮,我有一種在玩《坦克世界》的既視感。
這種203口徑的敞篷自行火炮,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非常少見怎么這老古董到現在還在臺軍服役,臺軍這是搞收藏的嗎?
臺軍的203火炮從何而來
玩過《坦克世界》的都知道,美國9級車里有一輛M53/55自行榴彈炮,口徑分別是155毫米和203毫米。這款裝有203毫米的M55型火炮在現實中被美國臨時借給臺灣6門,參加了金門炮戰,其中一輛被解放軍的反炮兵火力擊毀,后來又被美國用36門拖拽式M1榴彈炮給換了回去。
▲部署在金門的M55式
上世紀50年代,美國陸軍發現M55式203毫米自行火炮太重了,40噸的重量很難空運,光靠炮車的話,作戰半徑只有260公里。
于是,美軍決定在通用車體的基礎上,開發出能空運,占領和撤出陣地快速,部件通用化程度高的自行火炮,最終,美國太平洋汽車與鑄造公司設計的新型重型自行榴彈炮得到了美軍的認可,于1961年被定型為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并在1963年開始裝備美軍。
M110整車的戰斗全重約26噸,車體為鋁合金裝甲全焊接結構,沒有炮塔,結構非常簡單,車上攜帶的只有2發炮彈,其余炮彈的全部裝在隨行的M548彈藥運載車上。
M110的火炮采用25.3倍徑的M2A2式身管,最大射速1.5發每分鐘,持續射擊為每分鐘一發,可以發射榴彈、化學彈、核炮彈、訓練彈等,彈丸的重量約100千克,最大射程16.8千米。
M110式203毫米自行火炮在越南戰爭中曾被廣泛使用,別看這玩意兒口徑大,但機動性好,而且能夠用大型運輸機空運。
它雖然沒有配備專用的人員殺傷彈,但其使用的標準高爆彈可以配備機械定時引信,讓炮彈在射程200到1000米、距離地面約9.14米的范圍內爆炸,這種定時的空爆炮彈打步兵這類無防護有生目標相當有效。
后來M110還可以發射W33核彈頭和W79核彈頭,作為核大炮使用。
之后,美軍又相繼推出采用了37倍徑8英寸榴彈炮的M110A1型,以及身管上加裝雙氣室炮口制退器的M110A2型,其中,后者發射高爆彈的最大射程為21.3千米,使用火箭助推彈的射程最大可達29.1千米。
臺灣就是1981年買的M110A2型,那時候可是新銳武器啊,畢竟M110A2是1980年才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第二年臺軍就拿到了,可見當時美國對臺灣有多重視。
當時臺灣先后分兩批買了一共75門,配給了臺灣陸軍獨立裝甲旅及軍團炮指部,分別駐扎在桃園、中壢、新竹、臺中等地,然后就一直服役到現在了。
雖然M110在其他國家基本都在90年代退役了,但這八十年代的M110A2在臺軍的序列里并不算是老古董了,因為臺軍用的火炮還有更老的。
臺軍的老古董門
就拿之前臺灣地區搞的“天雷操演”中出現的M114A1 155毫米榴彈炮說吧,這貨的原型是美軍M1榴彈炮,美國在1920年代就開始研發,于1942年服役,重5.8噸,射程還不到15公里。
二戰后稍加改進后被命名為M114榴彈炮,臺灣依此仿制出來的火炮被命名為T-65,1980年代才進入臺軍服役,但是性能和M114差不多,臺軍中這兩種火炮一共有453門,大概占臺軍主力火炮數量的三分之一。
這炮戰斗全重超過了5噸,十分笨重,戰斗轉換時間在10分鐘以上,射程也嚴重不足,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跟現代主流動輒超過50公里的最大射程155毫米榴彈炮根本沒法比。
▲北京軍事博物館里有它的正版同款火炮
就這種老掉牙的貨色,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從美軍炮兵裝備序列中被淘汰了,咱們軍事博物館地下一層還擺的有繳獲美軍的,結果臺軍居然還把它當做主力用到了今天。
也難怪臺軍在演習中運輸M114的場景被周邊民眾拍下并上傳至網絡后,瞬間引發了島內的一片冷嘲熱諷。有人稱臺軍的裝備簡直是“阿公級別”,還有人說臺軍的“文物古董保護工作做得是真不錯”。
臺軍中還有大概30門M59“長腿湯姆” 155毫米榴彈炮也在服役,它的發展源頭可追溯至1920年,經過18年漫長的研(扯)制(皮)后,于1938年定型,1941年量產。
▲“長腳湯姆”的綽號可能來源于長長的支腿
臺灣是70年代引進該炮并服役至今,金防部、馬防部及混編炮營都有裝備,這貨的毛病跟上面的一樣,就算是用了火箭增程技術,射程也就18公里。
還有臺軍炮兵的寶貝疙瘩——M1式240毫米榴彈炮,這貨是1940年完成原型設計,1943年量產,能發射重達160公斤的高爆彈,最大射程23公里。
1958年8.23金門炮戰爆發后,臺灣從美國接收了多門該款火炮,主要部署在金門、馬祖的加強碉堡內,借以威懾大陸,到現在已經用了67年了,依然堅挺在一線不退役。
還有被臺媒稱作“超狂秘密武器”的“究極祖傳超古董火炮”——M101A1牽引式榴彈炮,也被叫M2榴彈炮,該炮生產于1941年,該炮自重2.3噸,有效射程約11公里,盟軍曾在二戰期間大量使用。
在解放戰爭時,國民黨軍隊就開始使用,1979年,臺灣在獲得美國石島兵工廠提供的圖紙后開始自行生產,稱作63甲式105毫米榴彈炮,后改稱T63榴彈炮,直到今天,臺軍二線部隊和離島炮營,還在使用這種已問世84年的爺爺級裝備。
▲“漢光39”號演習中操作M101A1的臺軍預備役炮兵
像上面說的這些動輒七八十年前的老式火炮,目前占了臺軍火炮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這些古董級的火炮機動性差,沒有信息化能力,現在別說發揮作用了,能保存自己就不錯了。
當然了,臺軍中的老古董并不止這些火炮,先說陸軍中其它的,像M60A3“巴頓”,是1994-1996年,臺灣以2.23億美元的價格,分兩批從美國買了460輛退役的,用到現在最晚的也30年了。
還有MIM-72近程防空導彈車,這是基于AIM-9D格斗彈發展而來的地空導彈,采用被動紅外制導,最大速度1.5馬赫,有效射程6000米,飛行高度3000米,于1969年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海灣戰爭后逐漸退役。
海軍這邊,還有四艘被視作“鎮島之寶”的基隆級驅逐艦,這幾艘本來是美國給伊朗造的居魯士級驅逐艦,后來巴列維王朝在1979年倒臺,美軍只好從1982年開始自己用,被命名為基德級。
后來,因為伯克級開始下餃子,所以,這幾艘便短短服役19年后退役封存了。美軍尋找下家時,先后找了埃及、澳大利亞,前者嫌貴入手了荷蘭護衛艦,后者嫌老打算自己造。
▲停泊在中正軍港內的馬公號與基隆號
忽悠未果后,最終臺灣成了“接盤俠”。在2005、2006年分兩批,以7.32億美元的價格將這4艘艦打包賣給了臺灣,并改名為“基隆級”,距今已43年高齡。
還有8艘濟陽級護衛艦,原本是美國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初,建造的諾克斯級反潛型導彈護衛艦,與前面的基德級一樣,僅在美國海軍服役了2年就草草退役。
臺灣在1995年起采取“先租后售”的形式進入海軍服役,這貨最開始的時候防空反導能力幾乎等于零,只裝備了1座“密集陣”。
后來,臺軍才加裝了固定裝置發射的“標準”-1中近程艦空導彈發射系統,備彈只有10枚,算是聊勝于無。
截至今年,這批老濟陽的艦齡已接近50歲,雷達等設備老舊不堪,動力系統故障頻發。但作為臺軍中唯一裝備大型低頻聲吶和拖曳陣聲吶,并且可以配備反潛導彈以及反潛直升機的艦艇,一時半會還沒有替代角色,只好苦苦硬撐。
臺灣海軍中最老的就是那兩艘海獅級潛艇了,它們原為美國在二戰時期建造的茄比級潛艇,1945年正式服役,1973年退役并移交給臺灣,以作訓練之用。
海獅級不僅是全球范圍內最古老的潛艇,還是唯一一型參加過二戰卻仍在服役的古董,整個役期跨度達75年之久,保持著最“長壽”潛艇的歷史紀錄,堪稱“潛艇活化石”。
總的來看,這些幾十年的老古董現在還能正常使用,不得不讓人佩服臺軍維護保養的功底,這份歷史的厚重感,是任何像99式坦克、殲-20這類新式武器無法比擬的,它們身上凝結的歷史早已經超出了兵器本身的價值,堪稱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