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抗戰,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小米加步槍,是缺衣少彈。一個老八路兜里揣著三五發子彈,打完就得拼刺刀,這基本是常態。可凡事總有例外,這場仗,八路軍的指揮官戰前動員,就一句話,石破天驚:
“同志們,今天別的沒有,子彈管夠!”
也正是這句承諾,讓500多名燕趙好漢殺紅了眼,硬生生在一天的功夫里,讓600多個驕橫的日本兵,永遠留在了河北易縣的山溝里。
這事兒得從一個叫阿部規秀的鬼子中將說起。
這家伙可不是什么小角色,在日本陸軍里號稱“山地戰之花”,有點東西。他率領的獨立混成第二旅團,在當時的華北是精銳,裝備好,訓練有素,尤其擅長山地作戰。所以,阿部規秀很狂,壓根瞧不上土里土氣的八路軍。
1939年秋天,他帶著部隊浩浩蕩蕩開進晉察冀邊區,搞所謂的“掃蕩”。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摧毀咱們的抗日根據地。當時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的司令員,是楊成武將軍。
楊成武是誰?那也是我軍的一代名將,打仗的風格就是兩個字:刁鉆。你強,我不跟你硬碰硬,我跟你玩腦子。你覺得我弱,那對不起,我肯定會在你最想不到的地方,狠狠咬你一口。
阿部規秀的部隊兵分幾路,氣勢洶洶。其中一路,由辻村憲吉大佐指揮的1000多鬼子,外加偽軍,目標直指易縣、淶源一帶。這幫鬼子一路燒殺搶掠,狂得沒邊,覺得八路軍主力早就聞風而逃了。
他們不知道,楊成武早就盯上他們了。一張精心編織的大網,正在一個叫北陽堡的地方悄然張開。
北陽堡這個地方,地形太適合打伏擊了。它在一個山間盆地里,村子不大,一條河從村邊流過,河上一座橋,是必經之路。村子南北兩邊,都是高地,樹林灌木茂密,簡直是天然的伏擊陣地。
楊成武把伏擊的主力部隊——第一團,放在了這里。
這里就得說回開頭的“子彈管夠”。這可不是一句空話。楊成武下了死命令,把軍分區能搜羅到的好家伙,什么捷克式輕機槍、歪把子、迫擊炮,都優先配給了第一團。子彈、手榴彈,更是敞開了供應。
為什么這么豪氣?因為楊成武心里清楚,打這種伏擊戰,就是打個出其不意,打個火力密度。戰斗時間必須短,要在最短時間里把最大的火力傾瀉到敵人頭上,讓他們沒機會反應,沒機會組織有效反擊。一戰定乾坤,打的就是個“瞬間爆發”。如果還像以前一樣省著子彈打,等鬼子反應過來,靠著裝備優勢,誰吃誰還不一定呢。
所以,“子彈管夠”背后,是戰術思想的轉變,是集中優勢兵力火力的決心。
1939年9月27日,天剛蒙蒙亮。
北陽堡南北兩面的高地上,500多名八路軍戰士已經潛伏了一夜。秋天的山里,露水很重,戰士們渾身濕透,但沒一個人動一下。所有人眼睛都死死盯著山下那條唯一的通路。
指揮官是第一團團長陳宗坤,也是一員悍將。他反復交代,沒有命令,誰也不許開槍。哪怕鬼子走到臉皮子底下,也要忍住。
上午9點左右,鬼子來了。
尖兵、騎兵、步兵、炮兵,還有拉著輜重的大車,稀稀拉拉地進了伏擊圈。這幫鬼子軍紀渙散,一邊走一邊說笑,槍都挎在肩上,完全是郊游的狀態。
陳宗坤在望遠鏡里看著,手心全是汗。他得等,等鬼子的大部隊全部進入這個“口袋”里。放得太早,打不著主力;放得太晚,敵人首尾呼應,也不好辦。
終于,鬼子的后衛部隊也走過了橋。時機到了!
陳宗坤舉起手,猛地往下一揮。
一顆紅色信號彈躥上天空。
下一秒,地動山搖。
南北兩岸高地上,埋伏好的幾十挺輕重機槍,像瘋了一樣同時怒吼起來。無數的子彈,織成了一張交叉的火網,兜頭蓋臉地罩向了山谷里的日軍。
走在前面的鬼子,瞬間就被掃倒一大片。后面的人還沒反應過來,密集的手榴彈雨就下來了。轟隆隆的爆炸聲,混雜著鬼子的慘叫聲、戰馬的嘶鳴聲,整個山谷立刻變成了人間地獄。
鬼子徹底被打懵了。他們受過的訓練,是在開闊地和對手拉開架勢打,哪見過這種陣仗?找不到對手在哪,子彈卻從四面八方飛來。想找掩護,可光禿禿的河灘上,除了同伴的尸體,什么都沒有。
他們的炮兵想架炮反擊,可八路軍的迫擊炮手早就標好了諸元,幾發炮彈過去,直接把鬼子的炮兵陣地給端了。他們的重機槍手想找制高點,可最好的制高點,全在八路軍手里。
戰斗從一開始就進入了高潮。
鬼子畢竟是精銳,反應過來后,開始拼死反撲。一些軍官揮舞著指揮刀,嗷嗷叫著組織士兵往山上沖,企圖撕開一個口子。
這時候,就輪到最慘烈的白刃戰了。
咱們的戰士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迎著沖上來的鬼子就沖了下去。“繳槍不殺”的喊聲震天響,但更多的時候,是刀刀見紅的死磕。戰士們等這一天等太久了,心里的仇恨,加上“子彈管夠”帶來的底氣,讓他們的戰斗意志達到了頂點。
很多年后,有老兵回憶說,當時腦子里什么都沒有,就一個念頭:殺!多殺一個鬼子,就給犧牲的鄉親和戰友報了仇。
這場戰斗,從上午9點多,一直打到下午4點。整整一天,槍聲、爆炸聲、喊殺聲就沒停過。
最終,這股驕橫的日軍被全殲。
戰后清點戰果,擊斃日軍辻村憲吉大佐以下600多人。更重要的是繳獲。長短槍5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還有4門九二式步兵炮,彈藥物資更是不計其數。
戰士們打掃戰場的時候,眼睛都是放光的。以前窮怕了,現在看到這么多好東西,嘴都咧到耳根子了。楊成武將軍的“子彈管夠”,不僅在戰前兌現了,戰后更是超額完成了。這一仗,直接讓第一團“發了財”,從窮小子變成了富家翁。
北陽堡戰斗的意義,絕不只是一次漂亮的殲滅戰。
它給當時華北戰場的抗戰形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它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特別是給那個“山地戰之花”阿部規秀當頭一棒。他可能到死都沒想明白,自己眼里的“土八路”,怎么會有這么強的戰斗力。也正是這一仗,讓他和楊成武結下了梁子,也為兩個月后他在黃土嶺被擊斃,埋下了伏筆。
第二,它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士氣。在那個最黑暗的年代,一場這樣干脆利落的大勝,比任何宣傳口號都管用。它告訴所有中國人:鬼子不是不可戰勝的,只要我們戰術得當,團結一心,就能把他們消滅掉!
第三,它證明了毛主席《論持久戰》里關于“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術思想,是完全正確的。面對強敵,不蠻干,不賭氣,而是用智慧、耐心和決心,創造局部優勢,一口一口地吃掉敵人。
北陽堡戰斗沒有那么多傳奇色彩,它就是一場精心策劃、執行到位的伏擊戰。它的成功,靠的是指揮員的深謀遠慮,靠的是戰士們的英勇無畏,也靠著那句簡單粗暴卻重于泰山的承諾——“子彈管夠”。
參考文獻:
- 楊成武,《楊成武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事》,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二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
- (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華北治安戰》,朝云新聞社,1968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