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俄羅斯設計的“狂怒”(Furor)移動式定向微波輻射系統一直只聞其名,如今終于首次亮相。不過,它并未出現在戰場上,而是作為展品出現在莫斯科附近著名的庫賓卡裝甲博物館中。
電報頻道博主“坦克、歷史與現代”發布的現場照片顯示,這款定向能武器仍是處于測試階段、尚未完成的實驗性原型車。根據俄羅斯宣傳冊說明,“狂怒”系統早在2015年俄羅斯國際軍事技術論壇的保密展區亮相,但十年來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個項目本質上是俄羅斯軍方侵吞國家預算的工具,同時也作為宣傳“國內工業創新成果”的噱頭。只要我們了解一下“狂怒”系統的功能和規格,真相便一目了然。
作為武器,俄羅斯宣稱“狂怒”系統能使無人機和精確制導彈藥失效,在超過10公里的范圍內提供全方位防御能力。
列奧尼達
相比之下,美國伊庇魯斯公司的同類系統“列奧尼達”,只能應對2公里范圍內的威脅,而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的“颶風3000”也只能做到3公里。雖然這兩家公司已經在努力提高性能,但如此有限的射程實際上反映了微波技術在現階段的真實發展水平。
颶風3000
而俄羅斯的宣傳完全脫離現實,這個注定無法實現的目標,不過是持續騙取投資的幌子。迄今為止,沒有任何關于“狂怒”系統功能驗證或實測結果的公開報道,更不用說能夠達到設計性能的確鑿證據了。
S-70無人戰斗機
而且,這種“紙面先進”的情形在俄羅斯軍工項目中屢見不鮮:如S-70無人戰斗機、無人版BMP-3步兵戰車、“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系統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典型代表,不僅屢次推遲最后期限,更缺乏任何可行性的證據。
從設計角度來看,“狂怒”系統由“高功率相對論發生器、反射天線、管理與控制系統以及傳輸系統”組成,這些組件全部安裝在“山毛櫸”防空系統的履帶底盤上。
部分俄羅斯媒體曾提出,微波武器可能會被整合進更大的防空體系,但這一觀點更像是夸張炒作,而非項目本身的既定規劃。不過,從實際角度來看,這可能是一種合理的點防御解決方案,尤其是在對抗無人機方面。
A-50U
“狂怒”系統由莫斯科無線電工程研究所開發,隸屬于織女星無線電工程公司,后者以生產A-50、A-50U和A-100預警機的雷達偵察設備而聞名,但目前均已停產。
A-100
換句話說,一個專業科研機構花費多年打造的高技術產品,而母公司本身就以業績存疑著稱。最終產出的卻是又一件“神器”,沒有實戰應用,卻在參加一次展覽會后直接進入博物館。
綜上所述,目前很難判斷俄羅斯是否真的還在繼續研發“狂怒”系統。一方面,將其作為展品展出可能意味著俄方已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宣傳資料中仍聲稱該系統仍在“接受測試和改進”,似乎又暗示項目并未徹底終止。
不管怎樣,雖然這項技術本身存在一定潛力,但俄羅斯要將其變為實戰武器投入使用的可能性極低。當然,他們可以繼續砸錢推進項目,但以當前宣稱的規格參數來看,這根本不切實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