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工背運一趟至少要20分鐘,最多背70斤;現在無人機兩分鐘就能運200多斤!”盛夏的貴陽市開陽縣米坪鄉,一架架無人機懸停于桃林之上,機手陳安偉仰望著這些來回穿梭的無人機,臉上洋溢著喜悅。曾經困擾山區果農的運輸難題,如今在科技助力下迎刃而解。
今年6月,貴州勇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3000余畝蟠桃迎來首個豐產季。面對70萬斤的豐收成果,公司負責人劉吉焱卻一度憂心忡忡:“蟠桃嬌貴,保鮮期短,60多度的陡坡讓運輸成了最大難題。”
望著漫山遍野的成熟蟠桃,劉吉焱心頭壓著千斤重擔。“采摘季時,果園每天至少要采摘3萬斤蟠桃,摘果、運輸、分揀環環相扣,至少需要上百名工人協同作業。但實際到崗只有70多人,運輸環節急需的青壯勞力更是緊缺。”劉吉焱介紹,人工運輸不僅效率低,每斤0.4元的運輸成本也讓企業負擔沉重。
今年,貴陽市農業農村局印發《2025年山地農機化項目申報指南》,首次將“農機低空經濟應用基地”單列為扶持類別。政策明確對采購農用無人機開展物流運輸、植保作業的主體,最高給予50萬元補貼,且補助比例可達扣除購機補貼后投入的40%。
“每臺無人機享受3萬多元補貼,自籌4萬多元即可拿下。”7月初,劉吉焱果斷購置了5臺無人機,運輸效能實現指數級提升:單架次日運量突破萬斤,相當于30名壯勞力工作效率;運輸成本驟降至每斤0.1元,僅為人工成本的25%,單日節約成本達3600元。每臺無人機配備1名飛手與2名輔助人員,便構建起基地完整的物流體系。
這些無人機的價值遠不止于夏季果運,更深的變革藏在整個產業鏈中。春日里,它們化身精準植保的“空中衛士”;秋冬季,則轉型為梯田物料運輸的“鋼鐵駝隊”。這套全季節多功能解決方案,正系統性破解山地果園作業難題。
劉吉焱算了一筆經濟賬:“基地管護、水果采摘需要大量工人,無人機應用后,用工荒迎刃而解,單運輸環節每年就能節約成本近200萬元。” 如今,這支“空中服務隊”的業務已拓展至清鎮市衛城鎮、開陽縣花梨鎮等地,服務3000畝果園及2萬畝農田。
“過去肩挑背扛,日曬雨淋收入微薄,現在操作無人機半天就能掙500元,月收入翻了兩番。”陳安偉指著山下的果園,眼角眉梢盡是笑意,“這項技術還讓自家100多畝蜂糖李果園的人工成本下降了40%。”
隨著勇創農業科技的蟠桃暢銷廣州、重慶、四川、湖南等地,這條“空中快線”正蛻變為黔貨出山的新動脈。“無人機運輸不僅降低物流成本,還突破了山地農業規模化瓶頸,讓果品‘種得好’更能‘運得出’,為山區農業現代化探索出一條新路子。”劉吉焱說。
本文來源:貴州日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傳播相關技術知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及時更正、刪除或協商許可使用事宜,謝謝
中小學無人機課程代理咨詢
張老師
彭老師
劉老師
王老師
全國服務熱線:010-624830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