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一直高喊訪華的特朗普沒來,反倒是馮德萊恩先行一步,在促使中歐“靠近”后,美歐要協同對華立場了?
馮德萊恩不會想到,等待她的不是歡迎,是當頭一棒?
特朗普和馮德萊恩分別作為美、歐代表,誰會率先訪華,這是個令人矚目的問題。
此前很多人都會回答特朗普,畢竟在年初他就說過,希望在上任后的100天內來華訪問,6月底日媒更披露,相關官員已經在給他制定訪華計劃了。
當時網上傳得十分詳細,連他要帶著“CEO天團”來華,重現中東之旅“盛景”都講了,只不過到了7月份,這件事的熱度明顯下降了。
反倒是不聲不響的歐盟,接連給了外界“驚喜”—
先是中方發言人表示,解除此前對歐洲議員的制裁,中歐關閉“交往限制”。
看起來是小事,實則牽連頗廣。
當年就因為那幾位歐洲議員“踩紅線”,中方對其展開制裁,緊接著歐洲就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立法機構交流也中斷了。
如今,一句“解除限制”,很可能是中歐關系回暖的訊號,而專家指出,這一切背后的“大功臣”,正是特朗普。
特朗普二次上臺之初,一系列表現就讓歐盟“直呼不妙”,
他不僅在俄烏問題上“乾綱獨斷”,對格陵蘭領土虎視眈眈,還將歐盟定義為“占便宜的盟友”。
眼看著下個月,30%的懲罰性關稅就要來了,歐盟內部出現分裂,
法德等自詡有實力的國家,領導人自然主張強硬反制,而馮德萊恩領導的歐委會則瞻前顧后。
一方面,迫于法德等國家的壓力,他們不得不拿出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反制清單,另一方面,害怕特朗普政府動真格的,他們又找借口推遲反制措施。
在這種背景下,歐盟才急著和中國“解凍”,加強經貿往來合作,為他們在國際事務中提供更多戰略回旋余地。
也正是這樣,才有了馮德萊恩急著訪華的事。
(馮德萊恩和歐盟“外長”卡拉斯)
21日,中國外交部公布了馮德萊恩、科斯塔等人將在24日訪華的消息,當天,歐盟代表卡拉斯就被記者問道,歐盟是否在與美國協調對華立場。
對此,卡拉斯并沒有進行否認,只說他們有“自己的”對華政策和關切所在。
對于歐盟方面的模糊態度,中國專家在22日給予了詳細解讀:
歐盟還在同美國玩“斗而不破”那一套,只不過這一次,他們從正反兩個角度在打“中國牌”。
這里的“正打”,指的是改善對華關系。用開展對華合作,來逼迫特朗普正視歐盟這個盟友的重要性,讓特朗普政府給予歐盟優待;
至于“反打”,一方面營銷是特朗普的政策幫助乃至成就了中國,給特朗普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則是把中國塑造成歐美共同“挑戰”,讓特朗普別“窩里斗”。
了解了這些情況,就不難明白為什么歐盟有時候的一些舉動,顯得很“矛盾”。
比如歐盟一邊對華示好,促成解除中歐交往限制,另一邊又對華“下黑手”,不僅把中國銀行塞進對俄制裁名單里,而且公然把中國醫療企業踢出大型招標。
說實話,歐盟這次有點忘恩負義了。
就在上個月,中方才為它開通稀土出口的快速通道,結果這個月他們就翻臉了,
在拿不出任何交易證據的情況下,無端針對2家中國銀行,以至于德媒嘲諷,
“跟鮑威爾20多年前,拿著洗衣粉指控伊拉克幾乎一模一樣!”
至于推出“封殺令”,不讓我國醫療企業參與500萬歐元以上公共采購項目,更是荒誕。
在這種情況下,馮德萊恩還“厚著臉皮”火速確認來華行程,令人咋舌。
連他們自家媒體都評論說,這種舉動像是舉著菜刀上門借錢的瘋子,中方自然也會給予其“應有的待遇”。
在例行會議上,記者詢問中方對此次會晤的期待,發言人肯定了會晤的意義,卻未對馮德萊恩此行提到歡迎。
不僅如此,還特意講了中歐關系當下面臨的挑戰。
郭嘉昆在講話中主要提到三點:歐盟對華“三重定位”、夸大經貿問題,以及在俄烏問題上無端向中方提出指責。
22日,蔡潤大使再次對歐盟的三重定位做出聲明,
他認為歐洲人所說的,中國同時是歐洲合作者、競爭者以及對手,這種說法并不合理,就像同時亮起紅綠燈。
并不是說三個燈一起亮,就能體現其全面、高效了,恰恰相反,它可能會導致中歐關系陷入“擁堵”。
歐盟要真想和中國攜手,不如先專注于“利用好綠燈”。
至于經貿合作,那更是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歐盟有些一知半解的政客指責中方利用出口消化過剩產能,媒體也跟著瞎起哄,刻意營造“歐洲吃虧論”。
在同中方的經貿合作中,歐盟真的是虧了嗎?
《環球時報》18日特意發文對此做出了說明,
中方提供的不是過剩產能,而是“優質”“緊缺”產能,像新能源等綠色產品,那是切實促進了歐洲經濟轉型的。
專家指出,歐盟不是覺得自己吃虧了,是對自身競爭力的下降感到焦慮,既然這樣,指責中方也沒用,不如從自身找問題,想辦法提高競爭力。
還有在俄烏問題上無端指責中方,對于歐盟來說也是“家常便飯”了。
第18輪制裁中的2家中國銀行,不是個例,這也更值得我們警醒,
馮德萊恩主動“上門”,固然說明了中方的實力增長和重要性,可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被麻痹。
看清歐盟“出招”,不做馮德萊恩“手中槍”,這才是重點,
也奉勸馮德萊恩之流少做美夢,打“中國牌”不是長久之計,當然,要是有誠心,我們自然也歡迎。
參考資料:
《對華經貿合作,歐洲吃虧了嗎?》 環球時報
《美歐協同對華立場?歐盟外長回應》 觀察者網
《北約秘書長又就俄烏沖突譴責中國,中方已多次回應》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