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遠不止是語言的轉換,它更像是一把鑰匙。經典的中國故事,如何跨越山海,輕輕叩響世界讀者的心門?
7月21日,一場主題為“‘譯’起向未來”的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在江蘇南京開幕,來自全球31個國家的39位漢學家,與劉震云、畢飛宇等39位中國文學大咖圍坐一堂。39位中國作家遇上31國的“中國通”,擦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7月21日上午,由中國作家協會、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在江蘇南京開幕。(中國作協供圖)
他們不僅是文字的“擺渡人”,更是中國故事的“解碼者”。在這場研討會上,漢學家們分享與中國結緣的難忘故事,探討如何用翻譯傳遞中國文學中的意境和內涵。
“1992年那個夏天,外祖母書架上一本中文長篇小說,讓我一頭扎進了神秘的中國世界。”塞爾維亞翻譯家約萬諾維奇·安娜說。
如今,她與中國的交往已長達30多年,翻譯過莫言、余華等作家的作品。“說不定我們的一些譯作,將會激發未來的一些青年,就像我30多年前通過文學愛上中國。”約萬諾維奇·安娜說。
活動現場,15位首次參會的漢學家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中國文學之友”證書,這是中國作協用來表彰他們在翻譯傳播中國文學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
在本次研討會上,15位漢學家獲頒“中國文學之友”證書。(中國作協供圖)
拿到證書的埃及翻譯家白鑫難掩興奮之情。他從19歲開始接觸漢語,至今已超過25年,并一直致力于把中國文學、中國思想、中國故事系統性地翻譯并傳播到阿拉伯世界。
這些年,劉震云、余華、王小波等作家的作品,經過他和團隊的翻譯,不僅進入了多個阿拉伯國家的主要出版市場,有些還成為高校課程體系的一部分。“我們發現,受歡迎的中國作品是那些帶著‘中國精神’與‘人類共鳴’的文字。我們的讀者通過這些作品,看見了一個豐富、真實、立體的中國。”白鑫說。
中國作協主席、黨組書記張宏森說,中國文學素來關注現實。各位漢學家之所以可以通過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去了解中國、讀懂中國,正是因為當代作家傳承了中國文學關注現實、反映現實的基本特點。
翻譯家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信使,因為翻譯的存在,人類擁有了超越語言之分、匯合為共同體的新的美好可能。而中國文學中以民為本、兼容并包、開放互鑒等重要特點,是各國、各民族所共通、共享的。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漢學家和中國作家分組進行討論。(中國作協供圖)
羅馬尼亞漢學家白羅米認為,中國當代的一系列文學作品通過對中國社會的描寫,展現了社會變革與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特風貌,翻譯它們,不僅是對文字的傳遞,更是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詮釋。
在她看來,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將為翻譯工作帶來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時我們依然相信,翻譯的核心在于人類對文化、歷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這正是機器翻譯無法替代的。”
自創辦以來,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已經走過15年的歷程。每次研討會如同一場以文學為名的親朋好友之間的聚會,為不同文明搭建起交流與對話的橋梁。關注和熱愛中國文學的漢學家、翻譯家隊伍越來越壯大,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對話越來越深入。
這場圍繞“‘譯’起向未來”的研討,更像是個新的開始,畢竟優秀的文學作品永遠值得被更多人看見,用心打磨的譯作,永遠有它不可替代的溫度。
策劃:陳芳
記者:朱筱、余俊杰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江蘇分社聯合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