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輩子需要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會萬事順利,而不是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這樣有可能讓自己會有一段極為不舒適的經歷,未來想起的時候還不如平淡下。
1904年,陳伯達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嶺頭村,他的家距離縣城不太遠,祖上本是老實種田的人,到高祖父時讀過點書,陳家就此沾染上墨香氣,但一直沒有功名。
如果說陳家一定要說出個顯赫人物,這人便是陳金城,他同陳慶鏞、蘇廷玉三人關系極佳,后跟林則徐、陳化成等人有不錯的關系,時常有書信來往。
鴉片戰爭時期,陳金城曾經寫過《平夷論》主張抗擊侵略者,并且喊出:“我朝祖宗疆土不可寸土與人。”
后來,陳化成殉職于吳淞炮臺時,陳金城曾經為他書寫“神道碑”,林則徐被誣陷時,陳金城、陳慶鏞曾經上書彈劾過琦善,有段時間,陳金城在中國政壇上相當活躍。
陳伯達祖父陳玉書曾經考取舉人,但因時局問題并沒有進入官場,而是在文峰書院擔任院長,他的父母陳其潛也讀過書,但是沒有考到功名,僅在私塾當了個教書先生,她的母親曾瑪官是個文盲,沒有多少文化。陳伯達曾經說過自己出生于一個四代書生家,實際上就是個落魄的窮秀才家。
陳伯達兄弟姐妹中僅有他有讀過書,另外兩個兄妹沒讀過書,一生過得較為困頓,陳伯達作為家中唯一讀書人,曾經在廈門集美師傅學校讀過書,畢業后回到家鄉教過書,一年后,又回到廈門擔任老師。
1924年,陳伯達來到上海一家報社擔任記者,并進入上海大學文學系學習,在這里他接受了先進的革命思想,接受馬列主義。1925年,陳伯達發布了自己第一部小說《寒天》在文壇中引起不小轟動,也讓他有一定名氣。
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后,全國都陷入白色恐怖中,陳伯達在這時候主動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后便被批準加入,在如此困難時刻,陳伯達舉動確實讓人敬佩萬分。
后來,陳伯達接受組織安排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30年,陳伯達回到祖國并來到上海工作,在這里呆了兩個月后,被派往天津工作。陳伯達到達天津工作不久,中共順直省委機關遭到破壞,陳伯達為首一大批干部被逮捕,由于省委書記許蘭芝叛變,陳伯達等人身份暴露,后被判處兩年有期徒刑,出獄后,陳伯達來到吉鴻昌部隊工作。
此后,陳伯達先后在北平、天津工作,利用手中極佳的文筆做出了一定貢獻,因其出色的文化底子,陳伯達被任命為中共中央北方局宣傳部長,而在黨內開始有了一定地位。
北平淪陷后,陳伯達希望自己能有份較為安定的環境,于是他申請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組織很快批準陳伯達請求,于是他按照組織指示來到延安。
到達延安后,他先是陜北公學擔任教師,但因他一口濃重閩南方言,讓人很難聽得懂,為此,他講課的時候就在黑板上寫字,學生們才明白他說了什么。1938年5月5日,馬列學院成立后,陳伯達進入馬列學院擔任教員,因其口音實在濃厚學員們無法聽懂他的方言。于是,陳伯達被調到中共中央宣傳部,被任命為出版科科長。
陳伯達到達延安初期,并沒有得到重用,后因他出色理論知識,要其深受毛主席的贊賞和重用,于是便成為毛主席秘書,接來下時光中,陳伯達工作幾番變動,但一直沒有脫離做毛主席秘書重要職責。
1943年,在老蔣的授意下,陶希圣發表出版了《中國之命運》一書,該書主要內心一直闡述只有老蔣能救中國,他們的舉動引起我方不滿,毛主席讓陳伯達、范文瀾、艾思奇、齊燕銘等分別作起了文章,陳伯達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寫了《評蔣介石先生〈中國之命運〉》一文,書中對老蔣言論進行批評。審稿時,毛主席將蔣介石先生去掉,稍加修改后,并將署名改為陳伯達一個人的名字,刊發在7月21日的延安《解放日報》上。
陳伯達的文章一經發布引起全國轟動,老蔣甚至將這本書列為禁書同時將作者陳伯達稱作為“陳逆伯達”,陳伯達因此名噪一時。
此后,陳伯達繼續向國民黨陣營開火,先后寫下了《人民公敵蔣介石》《中國四大家族》等重要文章。解放后他又寫下了《斯大林和中國革命》《論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論中國革命》,參與起草了《共同綱領》(即臨時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五四憲法”)、第一個《五年計劃綱要》《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根據毛澤東的多次講話精神,歸納整理成毛澤東建國后最重要著作之一的《論十大關系》,起草了中共八大《政治報告》和《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以及關于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二十三條”等。
可以說,我黨不缺乏軍事家,但是缺少理論家,陳伯達的出現剛好填補了這個空缺,周總理曾經夸獎陳伯達:他是“我們黨的最好的理論家”。
建國后,陳伯達深受毛主席器重,在毛主席三十多位秘書中,擔任過不少重要職位,最輝煌的時候陳伯達擔任過四把手,這段期間,陳伯達完全春風滿面,一副人上人的姿態,但他忘記一個字往往站得越高,摔得越慘。不久后,陳伯達因其犯了錯誤,導致他被解除一切職務,受到應有的處罰。
那場令人矚目的審判中,陳伯達、江、張、姚、王等人全部走上審判臺,陳伯達最終被判處十八年有期徒刑,這時候陳伯達已經服刑十年,本有還有八年的刑期,但因其年齡較大,身體也出現一定問題,國家安排他保外就醫。
1981年8月,陳伯達獲得保外就醫,國家給他安排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同時將他在河北工作的兒子調到北京工作,照顧陳伯達晚年。
陳伯達家大約有六七十平左右,有客廳、書房、臥室、廚房、衛生間,可謂溫馨萬分,他的兒子陳曉農為人隨和、謙讓、妻子小張賢惠、樸實,兩人十分細心照顧陳伯達。
陳伯達居住的臥室大約有十多平方米,屋內有一張單人床、床頭柜、玻璃書櫥、窗戶旁邊放著一個五斗柜、地上鋪著地毯,看過去十分溫馨。
陳伯達晚年期間,他的小孫子經常來到他房間找他玩,讓他感到十分欣慰。
保外就醫后,陳伯達每月有100元左右生活費,可這對于陳伯達完全不夠,畢竟他從事一輩子文化事業,肯定對書有莫大需求,為此多番找曾經朋友向有關部門借書來看。此后,國家又將他的生活費漲到了200元,這讓陳伯達買書的費用寬裕了不少。
1989年9月20日,陳伯達因病去世,終年89歲。后來,他的骨灰被兒子帶回惠安老家安葬,兜兜轉轉數十載后,陳伯達又回到生命起點。
綜合所述:
陳伯達一生經歷只能以波折萬分形容,曾經他是位意氣風發的少年,后為心中執念加入革命隊伍,成為令人尊重的革命家。
建國后,陳伯達忘記初心做了些錯事,導致自己晚節不保,但國家沒有忘記他的功勞,讓他度過一個十分不錯的晚年。
評價一個人不能只說他的過錯,也要更多看向他的功勞,在革命戰斗中,他利用手中的筆做出了不少貢獻,是一位大無畏革命斗士,可以說沒有無數先烈努力就沒有我們現在安康的生活。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