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裝劇經常看到披頭散發的男人,那么古代人真的會梳這樣的發型嗎?這也是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的點,古人無論男女都會將頭發續長,但這并不代表頭發就多,想要有古裝劇男子柔順滑的頭發是不可能的,所以也注定梳不了很好看的發髻,而且古代人也不流行披頭散發,這代表了自己的禮儀和形象,更不會扎馬尾或者半披發,也沒有所謂的氛圍感,在他們看來這叫不成體統,古人認為的干凈整潔就是發絲要梳的一絲不茍,不存在高顱頂和劉海等修飾,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少有還原歷史妝發的原因。
就拿唐代來說,下圖的陶俑已經給出了最清晰直觀的發型,他們會將頭發盤起來,然后頭戴幞頭帽,這是唐代百分之90的人標配發型,古人發量不多而且稀疏,幞頭能夠掩蓋這個缺點,你可以試著想象一下,一個頭發長又稀疏的男性,怎么可能會弄出什么高顱頂或馬尾的發型呢?最重要的是太丑了,唐代男士不能留一點碎發,這樣看著也更清爽干練。
男女成年后的笄禮和冠禮要束發這個規則源于夏商。春秋戰國開始納入禮制,不束發代表違背孝道,所以說從成年束發開始頭發就不能放下來了,男女皆是如此,在未成年時期倒是有很多新奇的發型,晚唐的孩童會梳雙角發型,象征著天真爛漫。
古人日常中也有戴帽子也有不戴的,宋徽宗日常中喜冠,將頭發束起然后用冠固定,清爽又不累贅,從古畫中可以看出發量并不多,喜歡貼頭皮的造型,女性可以用假發給自己增加美觀效果,但男士還是不合規矩,古人的愛美上面雖然沒有男女之分,但這也僅僅代表穿衣和化妝上面。
宋代文人還喜歡往頭上佩戴簪花,讓自己整個人更雅致,但是過于貼頭皮的發型佩戴簪花沒有唯美的效果,這個特別看臉,電視劇是造夢的,那么古畫就是破夢的,根本沒有電視劇里的造型那么美好,但很現實不是嗎?
到了明代就更簡單了,一塊“網巾”就解決了,但是對本就顏值不高的人來說顯得更雪上加霜,還會將里面的頭發清楚的展現出來,網巾可以搭配帽子,但日常明代人都會只佩戴網巾,并不會因為頭發稀疏自卑,難怪到現在也沒有幾個歷史妝造正確的電視劇,因為太難看所以排除。
其實在古代唐宋明的發型已經算很好的了,遼代發型才更災難,遼代不論男女都要“髡發”,北宋沈括在《熙寧使虜圖抄》中記載:“契丹“其人剪發”。妥其兩髦”,這里的剪發就是契丹的髡發,也就是剪去頭上一部分的長發,留住兩鬢的發絲,這個和契丹的生活習慣有關系,因為草原風沙太大,水源極少,不能時時刻刻都洗頭,剃去頭發就會方便不少,而且還能減少用水量。
魏晉《六逸圖卷》中還出現了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奴仆,雖然長相顯老但還是很可愛的一款發型,有種老頑童的既視感,很是滑稽,薄薄的頭頂居然纏繞起來這么多,可見古人頭發長是長,可稀薄,無論什么發型都拯救不了,而且還麻煩,這樣卷起也方便干活。
到清朝可以說是男士發型最丑的一個朝代了,前幾年清宮劇十分流行,可事實上都被那些帥哥給欺騙了,不是清朝發型好,而是全靠顏值撐,最關鍵的一點是清代早中期的發型并不是和清宮劇中的一樣,反而清宮劇出現的牛尾辮是在晚期,可見清宮劇也是挑了一個最好看的發型才拍的。
古代并沒有披頭散發的習慣哦,雖然電視劇很好看但不能認為就是歷史上的古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