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載有81名從德國遣返的阿富汗人的卡塔爾航空航班,于當地時間下午5點33分降落在喀布爾機場。
▲圖源:Jan Woitas/dpa
曾幾何時,德國在難民危機中始終高舉“歡迎文化”旗幟。而現如今,這一姿態已成為過去,隨著新內政部部長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上任,德國迅速轉變立場,成為了主動推進難民遣返工作的重要推手。
同日,多布林特與其他5個歐盟成員國共同主辦了"移民問題祖格施皮茨峰會"(Zugspitz Summit on Migration),并促成了“楚格峰宣言”, 宣言主張全面收緊歐盟庇護政策,包括加強外部邊界管控、與第三國簽署庇護協議、打擊偷渡網絡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宣言并非歐盟全體立場,僅代表參與國共識。
▲圖源:Sven Hoppe/dpa
事實上,歐盟內部圍繞庇護政策的討論已持續多年,但在執行層面往往力不從心。盡管歐盟目前正推進《移民與庇護公約》,并試圖通過與原籍國加強合作以遏制非法入境,但效果依舊有限。根據歐盟庇護機構的數據,當前每天仍有約2700份庇護申請,其中近一半直接被拒,但最終實際離境的,僅約四分之一。
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丹麥一向以強硬態度著稱。丹麥移民部部長迪布瓦德(Kaare Dybvad)呼吁加快改革:“我們不能僅靠說服原籍國接收本國公民,亟需探索更多可行方案。”
根據現行歐盟法規,遣返通常需滿足庇護申請人曾在歐盟以外國家有親屬關系或長期停留經歷。對此,多布林特明確表示:“我們不希望歐盟的法律成為與第三國達成協議的絆腳石”。 換言之,只要某國被視為“安全”,被拒庇護者就可能被遣往該國,即便雙方毫無實際關聯。例如,他提出,若無法遣返阿富汗人本國,是否可以送往巴基斯坦?
▲圖源:Michael Kappeler, dpa
為確保遣返計劃順利實施,德國還建立了與阿富汗塔利班的“最低限度實用聯系”——塔利班方面首次派出兩名代表赴德,一人駐柏林大使館,另一人駐波恩總領館,以協助安排未來的撤僑與遣返航班。盡管,總理默茨曾多次強調,不會在外交上承認塔利班政府。
德國的強硬轉向也在歐洲內部引發緊張反應,鄰國波蘭對此尤為敏感,不僅加強了與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邊境管控,還對德國政策可能引發的“難民回流”表示憂慮。對此,多布林特回應稱:“我們不是在制造混亂,而是在恢復秩序。”他同時表示支持波蘭的邊境管控,并提議德波開展聯合邊境巡邏,即便巡邏僅在德國一側進行。
▲圖源:picture alliance/Patrick Semansky
從“人道庇護”明確轉向“現實管控”,難民問題明確轉向是否真的意味著“歡迎文化”的終結?德國此舉或許能短期內減少庇護壓力,但幾乎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人權觀察組織還是反右翼集團,誰都不會滿意。
明明改變了政策,卻又得在道義上又飽受質疑——哎,怎么做都不對……
(歐洲時報德國版小婺生綜合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