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銘】法國“航海網”22日報道稱,比利時成功將一艘百年沉船改造為歐洲平牡蠣的繁殖地。這一舉措旨在恢復當地因過度捕撈、寄生蟲侵襲和環境退化而瀕臨滅絕的歐洲平牡蠣種群,從而促進北海海域生態系統的保護。
在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游輪為乘客提供的牡蠣正是這種歐洲平牡蠣。直至19世紀,歐洲平牡蠣在北海和歐洲海域仍隨處可見。然而,受人類過度捕撈、寄生蟲傳播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歐洲平牡蠣礁逐漸消失。緊接著,歐洲人開始引入太平洋牡蠣。由于太平洋牡蠣繁殖周期短且缺乏天敵,它們在丹麥、荷蘭等地迅速擴張,進一步擠壓了本土牡蠣的生存空間。
在距離比利時奧斯坦德市30公里的海域,一艘沉沒于1906年的船只的殘骸被選為歐洲平牡蠣的“新家園”。自今年7月中旬起,20萬只附著在可生物降解材料上的平牡蠣幼苗被放置在沉船底部約30米深的水中進行養殖。該項目將沉船改造為一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規定周邊海域禁止捕撈或進行其他破壞性活動。這個名為“比利時礁石”的環境科研項目為期兩年,獲得了歐盟資助。比利時衛生部海洋環境專家奧耶表示,在比利時,所有超過100年的沉船都會自動成為受保護的文化遺產,它們既能吸引潛水愛好者,也非常適合發展生物多樣性。
參與該項目的工程師維基·斯特拉提基強調:“歐洲平牡蠣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理應讓它們回歸。”報道還稱,在沉船遺跡中生長的歐洲平牡蠣能形成“凈化水質的礁石”,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繁殖和覓食的場所。海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捕食行為的野生環境。預計約有3萬只平牡蠣幼苗能在海中生長成熟,之后它們將不斷繁殖并擴展成牡蠣礁,最終支撐起當地的生物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