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這不僅是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生動詮釋。
曾經,超高層建筑作為城市的獨特地標廣受追捧,這背后既有地方對城市形象的追求,也有土地集約利用的現實考量。但熱潮之下,風險隱患也在悄然累積——超高層建筑的消防救援始終是世界性難題,撲救難、業態多、蔓延快、疏散難,極易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高層民用建筑100多萬棟,超過100米的超高層建筑5000余棟,總量世界第一。國家消防救援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層住宅火災占住宅火災總數的4.8%,但高層住宅火災死亡人數占住宅火災死亡總人數的12.2%。
一座城市的形象與吸引力,并不取決于“天際線高度”,而在于功能適配性與民生獲得感。隨著城市發展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的新階段,我們更需要的是“里子工程”而非“面子工程”:老舊小區改造讓居民住得舒心,口袋公園建設讓生活更有品質,地下管網升級筑牢城市根基——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改善,比冰冷的建筑高度更能彰顯城市的“溫度”。從經濟邏輯看,超高層建筑的建設成本、運維成本遠高于普通建筑,后期電梯維護、消防升級等持續投入,與“提質增效”的要求背道而馳。
破解超高層建筑安全風險,需“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對現有建筑,要始終繃緊安全這根弦,以“零容忍”態度排查隱患,決不讓高樓大廈“帶病”運行,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安全保障和應急救援能力,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未來建設,要嚴格落實限制超高層建筑要求,從源頭擰緊“高度閘門”,摒棄“以高為美”的慣性思維,以人口規模、功能需求為導向,讓建筑高度與城市承載力相匹配。
安全是城市發展的前提,更是民生福祉的底線。當每一寸空間都承載著對生命的敬畏,每一項規劃都飽含著對民生的關切,城市才能真正生長出溫暖的肌理,成為人民安心棲居、舒心生活的幸福港灣。(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 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