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卓謙
責編|王蓉
正文共2836個字,預計閱讀需8分鐘▼
“清晨,整理警服肩章,將最后一件衣服裝進行囊。十年新疆阿勒泰戍邊的風雪歲月,仿佛也一同被打包封存。今天起程,從‘西北之北’的新疆阿勒泰到河北固安,近三千公里。回望處,界碑旁凍紅的臉頰、雪地上蒸騰的奶茶熱氣、戰(zhàn)友烤土豆時笑出的皺紋……腳下十年的熱土,正凝作紙上的記憶與未訴的故事……”
6月23日,李銘驥寫下告別語,將行裝和記憶一起封存,結束了自己10年戍邊生涯,前往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公安局開始一段新的征程。
2015年,他從軍校畢業(yè),踏上新疆阿勒泰這片被戍邊人稱為“西北之北”的土地。10年間,他先后在新疆公安邊防總隊阿勒泰邊防支隊庫爾木圖邊防派出所、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阿勒泰邊境管理支隊富蘊大隊工作,與戰(zhàn)友們一起駐守邊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的同時,也與這片土地結下了刻骨深情。
李銘驥說,10年的“西北之北”戍邊,讓他深刻理解,戍守的本質(zhì)不在于身在何方,而在于“我在場”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他把“移民局”的胸標妥帖地放在左胸口袋,靠近心口的位置。他感慨道:“這10年的印記,早已刻進生命。”
風雪邊關的記錄者
受當過軍人的舅舅和表哥影響,李銘驥從小便向往那一身戎裝。
2010年12月,尚在山東讀大學的李銘驥響應參軍號召應征入伍,成為一名守護祖國疆土的新疆公安邊防總隊伊犁邊防支隊司令部直屬機動隊戰(zhàn)士。在部隊,李銘驥沒有放棄學習,他通過不懈努力考上軍校。2015年從軍校畢業(yè),他毅然選擇返回新疆——這片曾守護過的土地,繼續(xù)履行邊境衛(wèi)士的職責。
初到轉隸前的庫爾木圖邊防派出所,迎接李銘驥的是一排倚靠大山的簡陋平房,房門前橫亙兩條河。他心想,千里無人區(qū)里渺小的營房,就是他未來生活和“戰(zhàn)斗”的地方。
李銘驥的第一次巡邊,是被所長郭斌帶著熟悉邊境轄區(qū)。在界碑前,郭斌輕撫著碑上的“中國”二字說道:“每道山脊都有故事,總得有人記下來。”這句話被李銘驥深深地記在了心里。
因在部隊自學過攝影和圖片編輯技術,李銘驥很快找到了記錄的方式。此后每一次巡邊路上,相機和筆記本就成了他的“第二裝備”。他希望通過鏡頭和文字,捕捉下戰(zhàn)友們最真實的巡邊狀態(tài),讓邊境線上的“守護”被更多人看見。
“2010年在烏魯木齊新兵團時,連隊借給我一臺卡片機。第一次拍戰(zhàn)友在雪地匍匐前進,鏡頭里他們爬冰臥雪,雙手凍得通紅,我手抖得按不下快門。”李銘驥回憶道,那一刻他突然懂了,有些東西,光靠眼睛記不住,得記錄下來,“戍邊就是守護祖國,就是守護我們的家園和家人,這份工作雖然面對孤寂和荒涼,但是值得被記錄。”
從那以后,李銘驥多了一重“通訊員”的身份。日常工作除了執(zhí)勤巡邏,他承擔起了記錄戰(zhàn)友們戍邊故事的責任。
多年后,當再次提起李銘驥“記錄戍邊故事”的初心,郭斌頗為感慨:“我隨口說了‘這里的故事總要有人記錄’,這孩子真記了10年。”在郭斌的眼中,李銘驥的鏡頭里有學問:不拍“擺好”的崗哨,專拍戰(zhàn)士靴底磨穿的洞、爐灰里扒出的烤土豆、界碑旁新冒的嫩芽,“這小子,把戍邊人最深的驕傲,藏進煙火里了。”
真實呈現(xiàn)巡邊故事
10年間發(fā)生的巡邊故事,對李銘驥來說,是難忘的,也是最珍貴的。
2020年2月,阿勒泰富蘊縣連日降雪,氣溫降到了零下20攝氏度,大雪封死了交通,巡邊工作只能騎馬進行。當日,李銘驥需要和12名戰(zhàn)友一起將急需物資送達最遠的村落。
一路上,寒風裹挾雪片砸在大家的臉上,從刺痛到麻木,只剩下機械向前。長時間的顛簸,戰(zhàn)友們大腿被馬鞍磨破,鞋內(nèi)積雪凍成了冰坨。李銘驥拿起相機,拍攝了那張后來被《人民日報》刊發(fā)、被萬千網(wǎng)友稱作“七劍下天山”的震撼照片。
寒冷是阿勒泰冬天的常態(tài),更是對戍邊人意志的考驗。2024年2月18日,氣溫驟降到零下52.3攝氏度,突破阿勒泰歷史低溫紀錄極值。在隨警救援被困車輛時,李銘驥趴在雪地里拍戰(zhàn)友拖拽鋼索。鏡頭糊滿冰碴,他的手指凍得像木頭,快門聲被風聲吞沒。
后來,根據(jù)當時情況寫出來的稿件《救援》獲得了國家移民管理局“好新聞一等獎”。在這篇稿件里,李銘驥刪掉了所有的形容詞,在他看來,記錄戰(zhàn)友巡邊時趴在雪地里啃壓縮餅干充饑的側影,比一萬字“英雄贊歌”更有力。
領獎時,李銘驥腦海里閃過的卻是民警畢樂木別克·塔拉甫別克凍得青紫的臉。“這榮譽,屬于所有用身體在‘西北之北’的風雪里開路的戍邊人。”李銘驥說。
提到當天的情形,畢樂木別克·塔拉甫別克特別有感觸,他形容李銘驥是一個“工作狂”:“救援那天,我給被拖車輛掛拖車鉤,他也陪著我把半個身子插進雪堆里。后來他稿子里半句沒提這事,卻把我們寫成了英雄。”
李銘驥說,自己就是一個記錄者,而那些未能發(fā)表的畫面,同樣深深刻在他的心底:老黨員托肯·馬來普撫摸著民警的“戍守邊疆紀念章”,講述他守了半輩子邊境的故事;風雪夜里,爐火旁烤土豆的戰(zhàn)友,火光映著他們堅定的眼神;牧民塞米提遞來的熱馕,那份暖意仿佛還留在掌心……
每年9月,李銘驥都會加入“護牧小分隊”,騎馬巡邊一百多公里。這趟行程中,有時黃沙會沒過膝蓋,有時還需涉過刺骨的冰河。途中的一幕幕畫面都被他捕捉:哈薩克族民警葉爾蘭別克·海吾熱拉扛著三只羊羔過河,警服上的銀扣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深夜氈房內(nèi),借著馬燈的微光寫稿,奶茶蒸騰的熱氣,模糊了字跡。
3天后,攝影作品《護航轉場》登報,88歲的老護邊員依贊指著報紙上李銘驥的名字,對小孫女說:“看!這就是給奶奶送藥的李警官!”那一刻,李銘驥豁然領悟:作為通訊員的使命,便是將這群“以所為家”的普通人的故事記錄下來——讓邊境守望者們的故事作為歷史的注腳銘刻在這西部邊陲的褶皺里。
10年間,李銘驥在邊境地區(qū)追蹤著四季更迭:春牧場的初萌綠意,夏巡邊的兩季風景,秋轉場的蔽日風沙,冬救援的凜冽冰霜。“邊疆用它的粗糲和溫情深刻地闡釋了‘最真實的新聞,就在這泥土和風雪之間’。”
界碑永立心頭
戍邊人的心,拴在邊境線上。2022年7月,匆忙料理完母親后事,李銘驥便速歸部隊,和大隊民警去中蒙邊境巡邏。臨行前收拾行李時,父親默默將一件母親生前給他織的毛衣塞進包中:“別擔心我,去守好國門,就是守住了咱的家。”
“‘國門’和‘家門’是同一扇門。父親那句話不是大道理,是千萬戍邊家庭的血肉邏輯。”李銘驥說,10年的戍邊經(jīng)歷,教會了他軍人的剛毅、警察的赤誠、黨員的堅貞。“摁下快門的‘咔嚓’聲,秋轉場時黃沙灌進領口的刺癢,老護邊員托肯撫摸紀念章時手的顫抖……”他說,“正是這些浸透歲月的平凡細節(jié),鑄成了我作為人民警察的精神脊梁。”
告別西北前夜,李銘驥重讀2020年2月10日的巡邊日記:“依斯別克大叔遞來熱馕,手心滾燙,‘警察在,心就安’。”展望在固安縣公安局的新征程,他筆端寫道:固安雖沒有了刺骨的風雪與轉場的滾滾煙塵,但社區(qū)的萬家燈火里,同樣有藏藍的身影在風雨無阻地守護;110指揮中心的藍光屏幕會代替邊境的寒夜。伏案書寫的身影,依然也會像界碑一樣挺直。
“我想,當我在固安再次翻開采訪本,筆尖依然會朝向那份從警的初心——界碑不移,守護無界。人民需要,我們必在前;平安召喚,我們定在場!”李銘驥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