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曉
“好故事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答案,從來不在窗明幾凈的辦公室,不在四平八穩的通稿里,它深植于那些嚴酷、艱難甚至危險的現場——那里有最粗糲的質感、最真實的呼吸。我想,嚴酷的環境恰恰是珍貴的現場,而每一次抵達現場的機會,都值得我去珍惜。
作為一名入職兩年的記者,今年農歷新年前,我第一次參與新春走基層工作。出發新疆的前一晚,我拿出了自己最厚的衣服和鞋子,心情無比興奮。
1月底的新疆阿克蘇地區寒風凜冽、白雪皚皚。我在烏什縣7.1級地震的災后重建新區采訪受災群眾,聽到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感謝黨,感謝政府”,眼里滿是感動和感激。站在幸福新區,舉目望去,一處處新建院落炊煙裊裊、張燈結彩。在那里,我能看到溫暖和希望,讓人打心底里覺得日子有奔頭。
在天山腳下的紅旗村,我和村民們同坐臺下,沉浸式觀看了一場“村晚”,相較于由專業人士精心打造的春節聯歡晚會,這場“村晚”既沒有華麗的服裝道具,也沒有炫目多彩的燈光特效,甚至表演中,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小失誤。在這里,哪怕技藝未達專業水準,各族人民仍傾盡心力,自編自導、自排自演,為春節添上一抹濃濃的“年味兒”。
近年來,紅旗村“村晚”融入了越來越多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對于新疆民眾來說,它遠遠超越了一場文化盛宴的范疇,成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在極寒和低氧的中吉邊境線海拔4300多米處,我隨駐守邊疆的戰士一同巡邏。我先是乘越野車行駛幾十里,繞過眾多緊鄰山崖或積雪路滑的山彎,再徒步1個多小時,才氣喘吁吁地抵達了中吉界碑下的1377級臺階。
1月14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曉隨駐守邊疆的戰士一同巡邏,圖為她在攀爬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處3號界碑下的1377級臺階。
隨后,我拾級而上,隨著海拔逐漸升高,我的腿也開始發軟,嘴唇也慢慢變成了紫黑色。“堅持就是勝利。”我在心里不斷默念這句話,奮力爬到山頂后,我第一次見到界碑,上面鐫刻著“中國”二字。那一刻,我的眼眶濕潤了,這條幾乎讓我吸氧前行的艱難之路,只不過是邊防戰士們日復一日巡邏時的尋常一程。
1月14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曉為處于別迭里山巔的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處3號界碑描紅。
普通汽車很難抵達離中哈邊境線300米處的西天山特長隧道施工現場,只有四驅越野車和駕駛技術豐富的駕駛員,才能自如地應對各種復雜路況。一開始,我還看得見牛、羊、牧民,偶爾駛過的汽車也讓我能感受到這里的人煙。但越往前行,就只剩白雪皚皚的高山,還有耳邊呼嘯的寒風。
由于春節假期,工人們沒有平日多,我在項目站的上下兩層逛了一下,留下的基本都是年輕人和青年突擊隊成員,報道中的三位受訪者都是自愿留守崗位。他們說自己經驗不多,春節是一個難得可以靜下心來鉆研技術的機會。
隧址區常年被冰雪覆蓋,海拔約在2653米—5229米,地形復雜多變、地質災害多發、工程技術難度極高。前行的腳步從未因重重困難而停止過,項目開工以來,建設者們遠離故鄉家人,遠離城市的繁華,堅守在天山深處。他們和隧道里各種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短兵相接”,贏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作為一名全媒體記者,一個人就應該是一支隊伍。我白天采訪拍攝,晚上寫稿剪輯,將一天的所見所聞轉化為生動的報道,實在完不成就在車上繼續干。可我一點都不覺得累,反倒渾身充滿了干勁兒,我想這就是抵達現場的魅力:現場賦予我們“一手真相”的底氣,讓我們的筆觸更有力量,讓我們的故事更能穿透人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