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疆喀什,一個牧民在尋找離群的小羊時,卻意外在一處僻靜的山洞里發現一具干尸,干尸身上穿著清朝的官服,身邊還放著一個小小的口袋子,里面放著一塊牙牌。而這具干尸和牙牌與晚清名臣左宗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喀什的風沙揚起百年歷史的風霜,當心滿意足的牧民在這里趕羊放牛時,曾被侵略者的刀槍劍戟撕裂的土地,早已覆蓋上茵茵草地。
庫爾班就是一名辛勤的牧民,祖輩生活在喀什,他的平靜生活,因為意外發現一具干尸而生出波瀾。
在這個美麗安寧的地方,為何會突然出現干尸?
春日草長鶯飛的時節,庫爾班就帶著自家的羊群,在高低起伏的山地上開始一天的工作。
牧羊犬是庫爾班的忠實伙伴,有這樣的好幫手幫他看顧羊群,預警野狼,他能省下精力好好想一想自己的今年的收成。
又是一個平靜美好的放牧日,庫爾班清點著羊群數量,整理東西準備回家休息,然而一只母羊卻鬧起了脾氣,怎么也不愿意進入羊群。
庫爾班心中疑惑,舉著草料吸引著母羊,卻只得到不滿的叫聲。庫爾班仔細檢查了母羊,突然想到,這頭母羊冬日里才剛生產,可是它的小羊羔卻不在身旁。
新生的小羊羔十分好辨認,庫爾班簡單檢查之后,就意識到丟失了一只羊羔,他關好羊群,帶著牧羊犬在放牧地尋找。
小羊羔被困在山坳中迷路了,庫爾班找到它的時候,羊羔正急得咩咩叫。然而牧羊犬比走失的羊羔更激動,依然朝著山坳深處繼續走。
庫爾班只好牽著羊羔跟隨牧羊犬,天色逐漸灰暗,山坳被籠罩在山峰的陰影下,庫爾班不得不拿出手電筒照亮腳下的路,牧羊犬像是有個目標一樣,一邊嗅探一邊直進。
山里夜晚有兇猛的野獸出沒,長留此地不太安全,庫爾班正琢磨著要把牧羊犬強硬帶回去,牧羊犬突然擺出守衛的姿態,朝著眼前一處黑漆漆的洞口叫了兩聲。
庫爾班大著膽子進入山洞,入口狹窄,勉強能融入一人,洞中卻又寬敞又幽深,庫爾班不敢輕舉妄動,拿著手電先掃視了一圈。
這一看不要緊,正好看到一個橫躺著的尸首。庫爾班驚出一身冷汗,好奇心驅使著他借著光亮仔細觀察尸首。
尸首身上穿著深藍的衣服,看上去不是常見的衣服,也并非傳統民族服飾,倒是跟電視劇中清朝官員的衣服有些類似。
想到這或許是死去百年的古人,庫爾班心中少了許多恐懼,大著膽子上前仔細檢查。
尸首完好無損,皮膚看上去依然有彈性,不過在自然的力量下已經風干,緊貼著骨骼。明顯的辮子頭,放在一旁的官帽和配飾,都顯示這是一名清朝武將。
這名武將面容平靜地躺在早已枯萎的干草上,似乎就這樣睡了百年。庫爾班好奇這究竟是誰,便撿起武將的物品一一查看,一塊泛黃的牙牌,說明了武將的來歷。
“西征軍”“馬文化”,簡單兩行刻字,背后有說不盡的歷史。庫爾班意識到,這具放置山洞的干尸,或許和百年前左宗棠西征的壯舉有關。
在新疆,左宗棠收復失地的故事廣為流傳,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清軍將士,卻沒有一一記錄下他們的姓名。
庫爾班將自己的發現報告,考古專家趕到,經過專業就檢測,馬文化死亡事件推測在1877年左右,正是左宗棠大軍收復喀什的時間。
通過古籍記載的歷史可以推斷,馬文化隨軍西征,千里迢迢來到喀什,抱著衛國戍邊的決心,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
在血戰的過程中,馬文化不幸犧牲。戰況正酣,清軍將士無法將馬文化的尸首帶回家鄉安葬,甚至連一個短暫的葬禮都無法進行。
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找到一個隱蔽的山洞,將馬文化放置在此,期望以后有機會讓馬文化入土為安。
喀什的氣候炎熱干燥,馬文化的尸首又在不見天日的洞穴中,他的尸首還沒來得及腐爛,就已經成為一具干尸。
收復南疆的戰斗格外慘烈,清軍死傷無數,記得馬文化尸首位置的人或許也已經戰死沙場,馬文化就這樣被遺忘在這里。
百年后,一位牧民發現了成為干尸的馬文化,人們再度想起,為了保護喀什的安寧,這里曾經響徹數萬將士的怒吼。
參考資料:《清史稿》《2015年新疆喀什牧民發現干尸事件詳情》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