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政壇上演了一出荒誕劇。G7財長們躲在G20的角落里開小會,最絕的是德國財長,居然把中國產品直接罵成"垃圾",這操作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更諷刺的是,就在他們口沫橫飛地指責中國時,自家后院早就起火了——美國8月1日就要對歐盟汽車加征30%的關稅。
"垃圾產品"?先看看自家后院吧!說中國產品是"垃圾"?這指控簡直離譜。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池能量密度已經達到300Wh/kg,把歐盟2030年的目標都甩在身后。更打臉的是,歐盟進口的中國醫療設備不良率,比他們自家產品低了整整67%。
馮德萊恩(資料圖)
說到"產能過剩",數據更是一記響亮的耳光。中國新能源車90%都在國內消化,出口只占10%,在歐洲的市場份額才5%。反觀某些國家,汽車80%都靠出口,民航市場被自家飛機占了54%,這算哪門子過剩?
更可笑的是,這些國家自己也沒少補貼產業。2021年至2030年間,歐盟各類補貼總額將超過1.44萬億歐元。自己大把撒錢補貼產業,轉頭就說別人"不公平",這算盤打得夠響。
說到稀土就更搞笑了。某些國家一邊喊著要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一邊又對中國管制稀土暴跳如雷。這精分程度,堪比川劇變臉。
數據顯示,中國稀土精煉產能占全球92%,西方說要自己開發稀土礦?行啊,成本是中國的三倍,投產要等十年。更逗的是,剛說要開發新礦,就被環保人士給攪黃了。
有意思的是,中國稀土出口許可證審批周期,比美國的還要快。就這樣還要被指責"設置障礙",這雙標玩得也太溜了。
馮德萊恩(資料圖)
西方政客最愛拿中國對歐貿易順差說事,張口就是"人類史上最大的3570億美元"。但他們故意不說的是,這順差里40%都是外資企業貢獻的,其中就包括他們自己的企業。
更諷刺的是,他們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反倒罵起金主來了。
其實,如果算上技術許可費、品牌溢價這些隱性收益,歐盟對華實際貿易逆差要縮減60%。但這些政客就是選擇性失明,只挑對自己有利的數據說事。
最魔幻的是,就在西方政客罵街的同時,他們家的高層卻要來中國訪問。這操作簡直精分到極致——一邊往你身上潑臟水,一邊還想來你家做客。
有分析認為,這是典型的"胡蘿卜加大棒"策略:先在G7平臺制造聲勢,然后來中國討價還價。但問題是,中國早就看透了這套把戲。要談可以,但得帶著誠意來,而不是帶著大棒來。
就在G7忙著罵中國的時候,美國默默掏出了關稅大棒——8月1日起對歐盟汽車加征30%的關稅。這劇情反轉得,連編劇都不敢這么寫。某些國家被美國按在地上摩擦,卻只敢對中國齜牙咧嘴。
更可笑的是,歐盟至今仍未與美國就貿易問題達成協議。在美國那里碰了壁,在中國這里也沒討到好,作為世界三大經濟體之一,歐盟可謂是兩邊都得罪了。
馮德萊恩(資料圖)
說到底,西方國家的焦慮,本質上是因為自己的競爭力在下降。數據顯示,歐盟的研發投入只占GDP的2.1%,能源成本更是中國的2-3倍,這競爭力能不下滑嗎?
一份名為《歐盟競爭力的未來》的報告明確指出,歐盟面臨四大挑戰:創新投入不足、市場割裂、能源成本高企和地緣政治風險。注意看,這些挑戰沒有一個是中國造成的。
但問題來了:自己跑不動,難道就要把跑得快的選手腿打斷?這套路也太原始了吧?
歷史早就證明,貿易保護主義從來都是死路一條。19世紀歐洲玩過的把戲,在21世紀只會死得更快。畢竟現在不是馬車時代了,想用馬鞭來開電動車?門都沒有!
如果歐盟執意對中國新能源產品加征關稅,其光伏裝機成本將上升35%,直接導致2030年減排目標推遲5-8年實現。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德國工業聯合會內部評估顯示,若中歐貿易戰全面爆發,德國汽車業將損失380億歐元年產值,相當于其全球利潤的45%。這么簡單的賬都算不明白?
最后送西方政客一句話:與其浪費時間罵街,不如想想怎么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畢竟,市場經濟的規則很簡單——能者上,庸者下。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中歐合作的空間其實很大。在58個工業門類中,雙方存在互補空間的領域達43個。與其搞對抗,不如想想怎么優勢互補,共同把蛋糕做大。
畢竟,在氣候變化和數字革命的雙重挑戰下,沒有哪個經濟體能夠獨自應對。合作共贏,才是明智之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