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菲律賓領導人馬科斯突然飛往華盛頓,表面上是“受邀訪問”,實際上卻是被逼無奈——因為再不行動,自家經濟就要被一紙關稅令壓垮了。
而更耐人尋味的是,就在他匆忙求見美國高層的同時,大洋彼岸的另一場外交大戲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美國那位以“交易藝術”著稱的總統特朗普,卻時常喊話想訪問中國。兩件事看似無關,實則暗藏聯系——小國的命運,往往在大國的棋局里被隨意擺布。
菲律賓過去幾年一直試圖在地區安全問題上扮演“急先鋒”角色,不僅向美軍開放多個軍事基地,還頻繁在爭議海域制造事端。甚至前不久,在南海做出了危險舉動,最終被中國海警趕走了。
馬科斯(資料圖)
按照常理,如此“忠心耿耿”的表現,總該換來點實際回報吧?可惜現實很骨感——今年7月初,美國突然宣布,自8月1日起對該國輸美商品加征20%關稅,比四個月前公布的17%還要高。
這一刀砍得精準又狠辣。數據顯示,該國對美出口的電子元件占貿易總額的35%,而香蕉、椰子油等農產品更是60%以上依賴美國市場。20%的稅率一落地,中小企業利潤直接被吞噬,超市物價應聲上漲,國內抗議聲四起。
更諷刺的是,同樣是美國的“盟友”,另一個東南亞國家因為同意“全面開放市場”,關稅反而從46%降到了20%,而這個國家明明對美貿易逆差高達1235億美元,是前者的25倍。
所以,這位領導人的訪美行程,本質上是一場“關稅止損行動”。可惜,從結果來看,他似乎高估了自己的談判籌碼,美國根本沒當回事。
華盛頓的決策從來不是臨時起意。這次加稅,至少有三重目的:
- 經濟收割。 該國的優勢農產品一直是美國本土農業集團的眼中釘,加稅后價格競爭力驟降,正好給美國農民騰出市場。
第二,軍事勒索。 既然你在安全問題上這么積極,不如再讓一步?開放更多基地、接納更敏感的軍事部署,或許能換點關稅優惠?
第三,殺雞儆猴。 美國需要讓其他地區盟友明白:安全合作歸安全合作,貿易問題別想討價還價。
馬科斯(資料圖)
可惜,馬科斯似乎沒讀懂游戲規則。他以為“安全牌”能換經濟讓步,但美國的態度很明確:軍事合作是義務,貿易優惠是施舍,兩者沒有必然聯系。
就在馬科斯焦頭爛額的同時,美國的對華政策卻悄然出現松動跡象。
比如,在備受關注的半導體領域,美國近期悄悄放寬了某款AI芯片的對華出口限制——盡管高端產品仍被禁,但至少釋放了一個信號:完全脫鉤不現實。
再比如,美國財長最近暗示,原定的關稅調整“截止日期可以靈活處理”,顯然國內企業已經扛不住供應鏈斷裂的壓力了。
更值得玩味的是時間點。特朗普早就喊話想要訪問中國,不過,直到現在還未訪問成功。
這場鬧劇最諷刺的地方在于:菲律賓原本以為抱緊美國大腿就能高枕無憂,結果發現自己不過是棋盤上一枚隨時可棄的棋子。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幾年前,東歐某國為了討好美國,甘當遏華急先鋒,結果貿易受損后連句安慰都沒等到。如今這個東南亞國家重蹈覆轍:它以為配合美國的安全戰略能換來經濟庇護,卻忘了大國博弈的本質是利益交換,而非道義承諾。
相比之下,東盟其他國家,卻未像菲律賓這樣徹底倒向美國,這種“你跳你的,我做我的”的淡定,反倒成了小國最該領悟的生存智慧。
馬科斯(資料圖)
國際政治沒有永恒的敵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當大國調整戰略時,小國往往是最先感受到陣痛的。馬科斯的倉促訪美,本質上是一場注定失敗的外交豪賭——他以為能在兩強之間左右逢源,卻忘了自己既不是棋手,甚至連棋子都算不上,頂多算棋盤上一粒隨時會被拂去的塵埃。
而真正的教訓或許在于:與其把國運寄托于別人的施舍,不如學會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點。畢竟,歷史從不同情自愿當棋子的國家,但總會獎勵那些清醒的生存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