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大棚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
三岔村黨支部召開四議兩公開議事會
盛夏時節,走進位于永登縣北大門坪城鄉的三岔村,涼風習習,筆直的338國道將村子一分為二,道路兩旁帶有濃厚徽派建筑風格的房屋讓人耳目一新。灰色門頭、紅色大門、潔白墻面,再加上獨特的磚雕和浮雕,展示著這里特有的地域文化。村莊周邊,成片的油菜花競相綻放,萬畝馬鈴薯秧苗隨風搖曳,將整個村莊裝扮得分外美麗。
“四議兩公開”議事會
匯集民意促鄉村善治
走進三岔鄉村委會,看到五六名黨員干部正在召開四議兩公開黨支部會議,協商本村長者食堂的資金使用問題,大家紛紛建言獻策。
“黨建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近年來,三岔村黨支部始終以黨建為抓手,促鄉村振興,將黨支部的力量凝聚成攻堅合力,在產業培育、環境整治、為民服務的田野上深耕細作,讓紅色黨旗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三岔村黨支部書記趙得霞說,近年來,村黨支部利用“四議兩公開”議事會,充分發揮民主公開制度,每個村民都有建議權和否決權,調動了村民參與本村事務的積極性,為村里大事、急事出謀劃策。
據了解,三岔村四議兩公開制度就是集體協商村里的重大事由,先由村黨支部提議,然后村兩委會商議,再由黨員代表大會審議,最后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兩公開是實施結果公開,實施決議公開。“村黨支部還定期收集村民對本村經濟發展和治理的想法,先后通過四議兩公開議事會出臺了村民公約、紅白事制度以及建造物流大棚等重大事宜。”趙得霞說道。
物流大棚提升集體經濟
帶動農戶靈活就業
說到物流大棚,村黨支部副書記候應香告訴記者,2024年為了帶動村里的經濟發展,安置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就業,提高村民的收入,村黨支部利用三岔村面臨國道,距離天祝縣5公里的地理優勢,決定利用集體資金修建3座物流大棚,租賃給周邊及天祝縣的企業用于囤放煤炭、菌棒等生活生產物資。經四議兩公開議事會討論后大家一致通過。
“三個月后,三座物流大棚修建完成,很快大棚被全部租賃出去,同時還解決了村里閑置勞動力就業問題。”候應香說,由于物流大棚存儲的貨物需要搬運,保管和清潔,為此,村里的村民閑置勞動力各顯其能,紛紛來到物流大棚打工。工資都是與客戶協商好的,一車搬運完后現場結清,沒有工作的時候還可以回家務農,可謂一舉兩得。最多時前來物流大棚打工的村民每天要達到30多人。
“物流大棚修建好后,只要一有空閑我就會到物流大棚去打短工,一車貨卸下來有三五十元錢,好的時候每天能卸兩三車貨。”村民溫發碌說,村里修建物流大棚不但為集體經濟增加了收入,也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打工的機會。
盤活閑置土地
壯大村集體經濟
“四議兩公開議事會有效調動了村民參與本村事務的積極性,村民看到有不合理的情況便積極建言獻策。”趙得霞說,三岔村在臨省道338線旁有一塊100多畝的空閑地,由于場地空曠,以前許多貨車都停放在此,儼然成了一個停車場。為此有村民建言,認為臨街的這百余畝土地用于臨時停車是一種資源浪費,建議村黨支部應該將這些土地利用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后經四議兩公開議事會協商,村黨支部決定將這百余畝土地壓上滴灌,用于農業種植。2023年這百余畝土地種植了大豆,當年就取得了大豐收,給村集體經濟帶來4萬元的收入。趙得霞說,今年村里在這塊土地上種植了中藥材,目前長勢良好,有望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
5000畝撂荒地變良田
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三岔村有5000畝的山旱地,常年無人種植,成為撂荒地。好多村民看到荒蕪的土地感到非常可惜,而且這5000畝土地中村里的每戶村民都有不等的(承包)份額,為此,村民們提議把這些撂荒地變成耕地,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高村民經濟收入。”村黨支部成員拜生山說,通過四議兩公開議事會決議,村黨支部最終決定通過申請小流域綜合治理資金,先將3000畝土地開墾成梯田,用于種植農作物,擴大本村的耕地面積,提高村民的收入。
經過幾個月的平整,其中3000畝山地很快就變成了梯田。隨后村黨支部引進一家農業合作社合作,將這些土地進行流轉并種植上了藜麥,流轉后村民不但獲得了流轉費,而且還能在合作社打工。
“今年村黨支部又把剩余的2000畝山地改造成了梯田,并流轉給了合作社。”拜生山說,村黨支部目前正在申請經費把滴灌壓到這些梯田上,將撂荒地變為真正的良田,致力于把三岔村打造成無一畝撂荒地的綠色農業種植村莊。
改造生活用水
村民喝上放心水
趙得霞告訴記者,在三岔村五社和六社30戶村民常年飲用山泉水和機井水,不但水質不好,而且村民用水要到兩里地的地方去拉,不便利也不健康。尤其是到了2023年,機井里的水打上來后非常渾濁,基本無法飲用。于是村黨支部經過四議兩公開議事會決定向水務部門申請30萬元的銜接資金,解決這些村民的用水問題。2023年9月資金到位后,修建了一個自來水蓄水池和一個泵房,并將自來水管壓到每個村民家中,不但解決了村民常年用水難的問題,而且村民在自己家中就能喝到清潔健康的自來水。“以前不但要到兩里地外的機井去拉水,而且水質渾濁,要放兩三天才能飲用。現在好了,自來水不但進了家里,而且非常干凈。”正在用自來水管澆花的村民崔興龍笑呵呵地說。
◆記者手記
心往一處想 勁往一處使
三岔村黨支部充分利用四議兩公開議事會制度,調動群眾參與本村事務的積極性,走出了多形式匯集民意的議事制度,打造出一幅黨建引領全村參與的鄉村振興圖。在三岔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從建議改造閑置土地,到把荒山變成良田,這些事情中都有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身影,生動體現了群眾與村黨支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同時,三岔村黨支部處處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中,通過修建物流大棚,改造群眾生活用水,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提高集體經濟收入,讓群眾的生活更便利,讓村民的生活更富裕。毋庸置疑,三岔村黨支部始終以黨建為引領,以更強的擔當、更實的舉措,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讓產業更興旺、鄉村更美麗、百姓更幸福,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新的答卷。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葛強 文/圖
責任編輯:馬和相
來源: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