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23日電 題:江蘇靖江:電力大數據點亮鄉村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何磊靜
23日,熱浪滾滾,在江蘇省靖江市東興鎮惠圣村的稻田間,自動灌溉閘門隨土壤濕度數據變化精準啟停,農用無人機搭載多光譜設備掠過田壟。農戶袁連生在遮陽棚下不時看手機屏幕上更新的農田數據,臉上滿是對豐收的期盼。
“過去澆田靠經驗,現在僅需看數據單。”袁連生指著自家稻田里的智能傳感器對記者說,自從國網靖江市供電公司為村里裝上精準灌溉系統,灌溉用電成本降了近三成,每畝地一年能省下200多度電。
這一變化背后,是電力大數據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該灌溉系統能通過分析農田用電負荷曲線的季節性特征,結合土壤墑情、氣象數據構建算法模型,自動生成灌溉策略并可遠程控制設備運行。
“我們前期調研發現,數字化轉型是不少鄉村面臨的急難愁盼問題,而電力大數據可以成為數字化賦能的關鍵。”國網靖江市供電公司東興供電所所長黃連坡說,當地聯合江蘇省內高校組建專項團隊,歷經數百次田間測試,研發出適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精準灌溉系統。在惠圣村試點一年間,該系統累計節省灌溉用水20萬噸,減少電能損耗15萬度,為全村農戶節省電費達10萬元。
電力大數據的價值不止于農田灌溉。在無人機巡檢用電線路時,可同步開展農田健康診斷,通過多光譜圖像分析農作物生長態勢。“去年巡檢數據發現我家稻田有早期葉斑病,干預及時幫了大忙!”袁連生說。記者了解到,目前靖江利用電力大數據完成農田健康診斷超5000畝。
從田間到枝頭,鄉村特色產業也在數字化轉型中煥發新生。惠圣村翠冠梨的種植有10多年歷史。“現在我一個人能管幾十畝果園,灌溉、施肥全由數字化控制器說了算。”惠圣村果農郭正翔感慨說,電力大數據分析保障了水肥一體化設備高效且精準運行,當地翠冠梨產量由此提升約20%,硒含量等品質指標顯著優化。
國網靖江市供電公司駐村第一書記包魯峰表示,電力大數據的觸角還延伸到了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比如我們為獨居老人構建用電行為模型,一旦有異常用電能實時后臺預警。還有一些農家樂餐館等,通過測算經濟和生態效益,正加速推進清潔能源改造。”(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