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賀強 黃杰 通訊員 邢書禮
?河南民權,2025年7月22日——站在母校民權縣九九高中的講臺上,31歲的楊嵐青看著臺下學弟學妹們好奇的眼神,仿佛看到了12年前的自己。這位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助理研究員,如今帶著前沿的人工智能知識和高校資源回到家鄉,只為兌現一個承諾:“用所學回報這片養育我的土地?!?/p>
?一場跨越12年的反哺?
2013年,家庭貧困的楊嵐青從民權縣九九高中畢業,靠著師長資助和苦讀考入上海交大。2024年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自費資助8名家鄉學生赴上海研學。今年暑假,他再次帶著上海交大計算機學院師生團隊返鄉,在母校成立“上海交大計算機學院助學基地”。揭牌儀式上,紅色幕布緩緩落下,臺下掌聲雷動。
?一堂改變視野的AI課?
“同學們,你們手機里的人臉識別功能,背后就是AI的力量!”楊嵐青的科普課堂笑聲不斷。他用方言解釋復雜算法,展示自動駕駛視頻,還鼓勵學生動手設計簡易程序。一名高一學生課后攥著筆記說:“原來人工智能離我們這么近!我想成為像楊博士那樣的研究者,將來也回來幫家鄉?!?/p>
去年參與研學的學生王明(化名)更感慨:“在上海,楊博士帶我們參觀實驗室時說‘科研是為解決真實問題’,這句話讓我定下了讀工科的目標?!?/p>
?從受助者到助人者:薪火相傳的接力?
楊嵐青的善舉,源于少年時的溫暖記憶。“高中班主任偷偷幫我墊過學費,姐姐的課本是老師們湊錢買的?!彼曇粑㈩潱艾F在我有能力了,就想帶孩子們看看外面的世界。”
民權縣九九高中校長馮學義對此深有感觸:“楊嵐青是從我們學校走出去的博士。他帶回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讓受助者成為助人者,讓愛心循環不息?!?/p>
?民權教育的新力量:864名博士的“桑梓情”??
楊嵐青并非孤例。據民權縣博士團統計,當地登記在冊的民權籍博士達962人,其中864人加入“民權博士團”,由縣領導直接對接服務,這群高層次人才正成為助推家鄉發展的智庫和“外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