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博士團在雅沙村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單位供圖
7月16日至20日,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輝教授帶隊,雷雨亮副教授、研究生等20名師生組成的“紅色+”博士團赴吉首市開展鄉村富民產業暑期專業實踐活動。博士團先后深入馬頸坳鎮、太平鎮和默戎鎮的10個村,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進行實地調研,發放問卷230余份。
聚焦發展痛點,走村入戶聽民聲。“別說留人才,現在留住人都難!”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道云談道,湘西州農業農村局與博士團舉行專題座談會,雙方積極探索產業壯大路徑,構建鄉村富民產業新矩陣。在夯古村,合作社林樺艷在碎片化的山地上種出了“名堂”,通過村集體流轉1000余畝土地建設起了種植基地,2024年產出40萬余斤桃子,山地不是“劣勢”,找對路子就能變成“特色”。
在調研中,雅沙村高標準農田“建得起管不好”的困境急待解決,茶群村“種養結合”集體經濟分紅與人口流失土地撂荒的矛盾日益突出,排杉村受自然條件制約產業發展呈現出“靠天吃飯”的特征。“小板凳”上有“大門道”,從長桌圍談到田間地頭,博士團傾聽基層訴求與困惑,努力把“急難愁盼”清單變成“產銷兩旺”景象貢獻青春力量。
錨定產業壯大,尋方問計解民憂。“我們博士團要從專業視角,立足當地實際,努力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可落地的解決方案,助推鄉村產業提質增效。”雷雨亮談道。隘口村黃金茶產業從千畝標準化茶園到洪莉茶舍的直播場景,從苗家文化節引流到“購旅一體”產業鏈構建,進一步展現“文化賦能+品牌增值”的融合活力。
面對山區農產品“銷售半徑窄”的共性問題,博士團提出“短視頻營銷+產業鏈延伸+專業渠道合作”的組合策略,為夯古村水果種植園、太平村蔬菜基地等合作社進一步拓寬思路,破解“豐產不豐收”的難題。墨戎鎮的“文化+產業”融合實踐同樣引發深入探討,在龍鼻嘴村、翁草村等地,博士團重點剖析了“村集體+文旅”分紅機制,“白葉一號”茶園聯合原生態苗寨的茶旅融合路徑,針對品牌辨識度低、市場渠道窄等短板,給出“強化地理標志認證+打通高端商超”的建議。同時,博士團走訪吉首市眾誠農牧科技公司,就“企業+農戶”養殖模式的優化升級進行深入交流。
踏尋紅色足跡,凝聚共識育新人。“通過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產業融合、強化示范帶動等多路徑,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鄉村產業在湘西大地呈現出勃勃生機。”博士團團長聶挺說道。湘西州博物館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地區級綜合類國家二級博物館,博士團通過紅軍用過的馬燈、寫滿批語的文件手稿等重溫了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對湘西地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有了更深的情感認同感。銘記是最好的祭奠,踐行是最好的傳承。劉輝結合館藏史料,對湘西紅色歷史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并精辟點出八面山從“匪患險地”到“避暑熱土”的巨變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從戰場到熱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的艱苦奮斗成就如今的美好生活。
博士團沿著鄉間小道,足跡遍布田埂地頭、農家院落,用青春腳步丈量鄉村熱土。吉首市因地制宜的振興探索極具啟發性,博士團系統提煉田野智慧,梳理可推廣的有效經驗和方法,形成理論支撐與實操方案,推動農業經濟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把論文寫進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方案里。(王江 楊爽 朱晨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