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文明的長河中,唐詩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而送別詩則是這明珠上最美麗最動人的紋路。古人常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當離別的愁緒化作工整的七律,便凝結成了跨越千年的情感密碼。李頎送魏萬赴京的諄諄叮囑,王維送楊少府貶謫的深切同情,岑參隨杜相公出征的豪邁送別……六首唐詩七律,六段不同的送別故事,共同編織出一幅波瀾壯闊的離別畫卷。
一、秋聲里的叮嚀:李頎《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李頎以倒敘的筆法,為我們拉開了這場送別的序幕。“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清晨的離歌與昨夜的微霜,瞬間將人帶入一個蕭瑟的秋日清晨。年輕的魏萬即將踏上前往京城的旅程,而李頎這位長者,心中滿是牽掛與不舍。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詩人將自己的愁緒融入旅途中的鴻雁與云山。對于游子而言,本就滿懷離愁,此時聽到鴻雁的哀鳴,更覺悲傷;而那連綿的云山,在客居他鄉之人眼中,更添孤寂。這兩句詩細膩地描繪出魏萬旅途的艱辛與孤獨,也流露出詩人深深的關切。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潼關晨曦催促寒氣臨近京城,京城深秋搗衣聲到晚上更多。頸聯進一步渲染了離別的氛圍。隨著魏萬的前行,關城的樹色似乎都在催促寒意的臨近,而長安御苑中的搗衣聲,在傍晚時分愈發繁多。這不僅是對旅途景色的描寫,更暗含時光的流逝與歲月的無情。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尾聯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李頎以長者的口吻,語重心長地告誡魏萬:不要被長安的繁華所迷惑,不要虛度了大好時光。這既是對晚輩的關愛,也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整首詩如同一幅秋日送別圖,既有細膩的情感描寫,又有深刻的人生教誨,令人回味無窮。
二、貶謫路上的牽掛: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
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若為秋月聽猿聲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因友人的貶謫而蒙上了一層悲傷的色彩。“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開篇便想象友人明天就將到達衡山與洞庭湖一帶,在秋月下聽著猿猴的哀啼,怎堪忍受。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心中充滿憂慮,注視著北方的水岸,感覺三湘之路遙遠無邊,厭惡地說起楚國正是候風吹拂。頷聯進一步設想友人平日徘徊于北渚,看著三湘路途遙遠而發愁,厭惡南風大,因為風大雖利于北上之船航行,可友人卻不能北返。
“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預計明春瘴起、水漲之時,友人可過夏口、經湓城北歸。頸聯通過對旅途艱難險阻的描寫,進一步表達了對友人的擔憂。夏口的青草瘴氣,湓城的白頭巨浪,無一不暗示著友人旅途的危險與艱辛。王維以他細膩的筆觸,將這份牽掛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以賈誼之才肯定友人的才華,勸慰友人不必像賈誼被貶時那樣作賦吊屈原,借以自傷,暗示友人不會久居貶所,很快就會被朝廷召回。在這首詩中,王維沒有過多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而是將重心放在對友人旅途的擔憂上,這種默默的牽掛,更顯真摯動人。它讓我們看到了友情在困境中的力量,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王維詩歌中那份含蓄而深沉的情感。
三、豪邁的軍旅送別:岑參《奉和杜相公發益昌》
相國臨戎別帝京,擁旄持節遠橫行。
朝登劍閣云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萬朵迎征蓋,川柳千條拂去旌。
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
山花萬朵迎征蓋
與其他送別詩的悲傷氛圍不同,岑參的這首詩展現出了一種豪邁的氣概。“相國臨戎別帝京,擁旄持節遠橫行”,宰相杜公您,奉命出征去平亂,馬上要帶領軍隊離開京城;旌旗獵獵,您手持符節,親帥大軍奔赴遠方,縱橫馳騁。開篇便氣勢磅礴,描繪出杜相公出征時的壯麗場景。(杜相公即杜鴻漸,官至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曾任河西節度使、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筆者注)。
“朝登劍閣云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這一去,早上登臨劍閣,戰馬在云霧中行走,夜晚橫渡巴江,雨水洗凈了刀兵。此句以豪邁的筆觸,寫出了行軍途中的艱難與壯觀。清晨登上劍閣,云霧繚繞,仿佛追隨戰馬而行;夜晚渡過巴江,雨水沖刷著兵器,更顯軍隊的威嚴。
“山花萬朵迎征蓋,川柳千條拂去旌”,山間行軍,山花萬朵絢爛多彩,那是在夾道歡迎您這主帥的到來;江畔經過,萬條柳枝拂掠過大軍的旌旗,為將士們撣去征塵。頸聯以山花與川柳相迎,展現出一種熱烈的送別氣氛。萬朵山花盛開,迎接出征的車蓋;千條川柳輕拂,送別遠去的旌旗。
“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您這次去雖是暫去蜀地平叛,可也應計算好日期及時返回,您應知曉,圣明的天子在等您回來主持朝政。尾聯則表達了對杜相公早日平叛歸來的期待,希望他能盡快完成使命,回歸朝廷。在這首送別詩中,岑參以豪邁的筆觸,寫出了軍旅送別另一種情調,讓我們感受到盛唐那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也讓我們了解到,送別詩既有憂愁和悲傷,更有軍中男兒的豪情與壯志
四、雙謫的悲嘆: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高適送兩位友人同時被貶,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此次離別不知你們心緒何如,停下馬來飲酒餞別詢問被貶的去處。開篇以深表關切的問句開始,表達了對李、王二少府遭受貶謫的同情,以及對分別的惋惜。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巫峽猿猴悲啼令人傷心淚下,到達衡陽后讓大雁多為我捎來幾封書信。詩人分別想象兩位友人的貶謫之路。巫峽的猿啼,令人落淚;衡陽的歸雁,能否為友人傳遞書信?這兩句詩通過對典型意象的運用,生動地描繪出友人旅途的凄涼與孤獨。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這句寫王少府到了長沙,在秋高氣爽的季節,望著那明凈高遠、略無纖塵的藍天,自然會洗盡煩惱。白帝城為西漢公孫述所筑,在夔州,當三峽之口。這句寫李少府到了峽中,可以去古木參天、枝葉扶疏的白帝城憑吊古跡,以求慰藉。頸聯進一步渲染了離別的氛圍。青楓江上,友人的秋帆漸行漸遠;白帝城邊,古木稀疏,更顯蕭瑟。這兩句詩對仗工整,意境深遠,將離別的悲傷之情推向了高潮。
“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當今正逢盛世,朝廷是會普降恩澤的,我們只是暫時的分離,不要煩惱悲傷。尾聯是對友人的勸慰,在這兩句中,詩人希望友人能夠看開,相信朝廷會有恩澤,此次分別只是暫時的,不要過于悲傷。整首詩情感真摯,對仗工整,意境深遠,是高適送別詩中的佳作。它不僅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與牽掛,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五、戰亂后的重逢與離別:劉長卿《送李錄事兄歸襄鄧》
十年多難與君同,幾處移家逐轉蓬。
白首相逢征戰后,青春已過亂離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歸馬蕭蕭向北風。
漢水楚云千萬里,天涯此別恨無窮。
漢水楚云千萬里
“十年多難與君同,幾處移家逐轉蓬”,劉長卿與李錄事在戰亂中共同經歷了十年的磨難,如同飄蓬一般四處遷徙。這句詩不僅交代了兩人的過往,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開篇便回憶起兩人在過去十年中共同經歷的苦難,在戰亂中四處漂泊,如轉蓬一般身不由己。
“白首相逢征戰后,青春已過亂離中”,戰亂結束后,兩人已是白發蒼蒼,青春早已在亂離中消逝。這兩句詩飽含著歲月的滄桑與人生的感慨,令人唏噓不已。曾經的青春年少,在戰火紛飛中悄然流逝,再次相逢時,已是滿頭白發,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
“行人杳杳看西月,歸馬蕭蕭向北風”,分別之時,行人漸漸遠去,只留下西月相伴;歸馬在北風中蕭蕭長鳴,更添離別的哀愁。這兩句詩以景結情,意境深遠,將離別的悲傷之情表達得含蓄而深沉。描繪了一幅凄涼的離別畫面,行人漸漸遠去,消失在月色之中,歸馬的嘶鳴聲在北風中回蕩,更襯托出離別的哀傷。
整首詩通過對重逢與離別的描寫,反映了戰亂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它是一首充滿歷史滄桑感的送別詩,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動蕩時代人們的無奈與。
六、即別的無奈: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棉。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不分桃花紅似錦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杜甫與路六侍御自幼相識,情誼深厚。四十年的時光,讓兩人的情誼更加深厚,但中間卻音信全無。這句詩既表達了對往昔情誼的懷念,也流露出對分別多年的遺憾。開篇便回憶起兩人從童年時就建立起的親密情誼,然而中間卻失去了聯系,彼此不知對方的情況。
“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誰能想到,再次相逢竟是在送別宴席上,而下次相見又不知在何時何地。這兩句將重逢即別的無奈與悲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心痛不已。好不容易重逢,卻又要馬上分別,而且下次見面的時間和地點都不確定,這種無奈和悲傷讓人感同身受。
“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棉”,本應是美好的春日景色,在詩人眼中卻成了令人憎惡的對象。因為這些美景不僅不能減輕離痛苦,更添愁。以樂景寫哀情,更顯其哀頸聯和聯借景抒情,本應是美好的桃花、柳絮、劍南春色,在詩人眼中卻成了”“生憎”“”之物,只因它們觸動了詩人與分別的愁緒,將離別的推向高潮。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樸實,卻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它讓我們看到了友情的珍貴,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人生聚散的無常。
千年之后,當我們展開這些泛黃的詩卷,六首送別七律仍在歲月深處輕輕吟唱。李頎的叮嚀、王維的牽掛、岑參的豪邁……它們是離人眼角未干的淚痕,是濁酒入喉的嘆息,更是歷史長河中永不褪色的情感坐標。在格律的經緯間,詩人將個體的悲歡離合織入時代的宏大敘事,讓每一次揮手作別都成為永恒的精神共鳴。這些詩句早已超越簡單的送別場景,化作中國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當我們在站臺送別親友,在機場目送故人,那份縈繞心頭的惆悵與祝福,不正是千年前詩人筆下流淌的情愫?長亭古道或許已化作現代的街巷阡陌,但人類對相聚的期盼、對離別的感傷,始終如詩中不滅的燭火,照亮著文明傳承的漫漫長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