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罕見發聲:“我是臺灣人并沒有錯,我是中國人,因為我是念中國書長大的,受的是中國式教育”,4月媒體怒斥蔡英文的“雙面話術”與真實“臺獨”底色。
蔡英文在臺灣接受教育,學的是法律和政治,按她自己的說法,確實念過不少中國書。但問題在于,她當了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后,干的事卻和“中國”越來越遠。
就拿兩岸關系來說,2016年蔡英文上臺后,拒絕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導致兩岸聯系溝通與協商談判機制停擺,兩岸關系降至冰點。
這一行為嚴重破壞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使得兩岸交流合作受到極大阻礙。
在經濟方面,蔡英文推動的“新南向政策”試圖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聯系。
然而,數據顯示,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度仍然很高,2024年臺灣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額為1506.19億美元,占臺灣總出口的31.7%,貿易順差達699.96億美元,大陸與香港仍是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
而“新南向政策”不僅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導致臺灣經濟受損。例如,臺灣觀光產業因大陸游客減少遭受重創,2024年觀光產業產值逆差高達6922億元新臺幣,旅游人次逆差達 899.2萬人次。
大陸游客曾經是臺灣觀光業的重要支柱,2014年大陸游客來臺人數達418.4萬人次,占來臺旅客總數的四成,但蔡英文執政后,大陸游客數量雪崩式下滑,2024年1至8月僅26.1萬人次,不及2018年的十分之一。
在國際場合,蔡英文的言行也與“中國”漸行漸遠。2023年,她以“過境”為名竄訪美國,與美國眾議長麥卡錫會面,被媒體批評為“倚美謀獨”,這種行為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損害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
然而事實上,國際社會普遍支持一個中國原則,截至2023年,已有182個國家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而臺灣當局的“邦交國”數量不斷減少,2023年洪都拉斯與臺灣斷絕“外交關系”,與中國大陸建交,再次證明“臺獨”不得人心。
此外,蔡英文推動的“去中國化”教育政策也引發了廣泛爭議,她修改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大幅刪減中國歷史和古文內容,淡化中國歷史和文化,強化“臺灣主體意識”。
例如,2019年版課綱下,初中歷史只用一個單元介紹商周到隋唐宋元約3000年的內容,高中歷史則以東亞地區為范圍進行主題式課程,導致學生缺乏對中華文化的深入學習。
島內教育界人士痛批這種做法是“無德、無恥”,是在毒害臺灣下一代,試圖切斷臺灣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
蔡英文還在文化領域推行“去中國化”。她任命具有明顯“臺獨”傾向的人士擔任“教育部長”“文化部長”等重要職務,試圖通過文化教育手段塑造“臺獨”意識形態。例如,“文化部長”鄭麗君推動的文化政策,強調“臺灣主體意識”,淡化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影響。
這種做法不僅割裂了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聯系,也引發了島內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
從蔡英文的一系列行為可以看出,她嘴上聲稱自己是中國人,但實際行動卻與“中國”越來越遠。她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推動“新南向政策”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在國際上“倚美謀獨”,推行“去中國化”教育和文化政策,這些都暴露了她的“臺獨”底色。
她的“雙面話術”試圖掩蓋其“臺獨”本質,但事實勝于雄辯,她的所作所為嚴重損害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傷害了臺灣同胞的利益福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