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高達31℃的盧灣體育場,一位身穿7號球衣的少年身影格外醒目。他用精準直塞撕裂對手防線,用冷靜的攔截化解門前危機,以近乎統治級的表現率隊取得了17比1的大勝。
當同齡人還在享受暑假,來自星河灣雙語學校的15歲少年胡桐源早已主動扛起了“燈泡隊”的重擔——教練遠赴國外比賽,隊內隊長因年齡限制缺席比賽的困境下,他自發組織訓練、約戰強隊。
他帶領的這支去年飲恨四強的“無厘頭”之師勢必要在今年卷土重來。這正是我們走近胡桐源,探尋這位少年領袖和他背后團隊故事的意義——見證校園足球的蓬勃朝氣,感受那份因熱愛而生的責任與擔當。
身穿7號球衣的胡桐源。
因C羅和葡萄牙而愛上足球
2016年歐洲杯,6歲的小胡坐在電視機前深深地被這位身穿7號的葡萄牙前鋒所吸引,“當時我基本上葡萄牙的比賽都會熬夜看,然后還把我自己眼睛都給看壞了,現在戴OK鏡。也就這樣喜歡上了C羅。”小胡害羞地低下了頭。
這份源于對偶像的熱愛,點燃了他心中的足球火種。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踢球的他,卻能常年在校隊占據著主力位置,其中的艱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開始我在球隊踢不上首發,教練就一直鼓勵我。當時大冬天有早訓,我就克服自己很早來學校訓練,而且我耐力不好,就經常早上會跑個兩公里來提升自己。” 這份刻苦,是他足球道路上一路前進的關鍵。
這位從電視機前癡迷C羅的少年,到盧灣體育場上扛起球隊前行的“7號領袖”,他向我們展示了熱愛的力量——能驅動一個人在寒冬天下堅持訓練,也能讓一個少年在教練缺席時主動扛起大旗,凝聚團隊。
當被提及為什么會喜歡C羅,小胡青澀的臉龐上寫滿對偶像的崇拜,“我覺得他很強,很有魅力。但我也很喜歡梅西,因為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喜歡梅西的。也是因為C羅,所以我喜歡穿七號,然后左右兩邊我都可以踢。”
左腳球員在足壇并不常見,而小胡就是其中之一,“我第一次接觸球就是左腳,我都不太清楚,但我從小就一直就喜歡用左腳踢,也可能因為我爸是左撇子啊,跟這個稍微有點關系吧。”賽場上的他多次用他的黃金左腳為隊友創造多次絕佳機會,也用左腳洞穿了對方門將的十指關。
胡桐源在比賽中
“燈泡隊”的青春自白
“隊長說叫燈泡,我們就跟著喊!” 這支隊伍從去年起就沿用這個無厘頭隊名。在去年的閔行區晚報杯的比賽里,他們過五關斬六將,但因為最后關頭的防守問題,遺憾倒在了四強。
這也成為了小胡的心結,“我們幾乎每場都是在最后三分鐘的時候被對手扳平,然后又被打到點球大戰,最后輸掉。所以就挺可惜。這也讓我意識到球隊的防守問題。”
失敗催生了成長。每次比賽失利后,小胡就約上球隊的隊員去吃飯,大家敞開心扉地去分享自己的收獲和不足,一起定下球隊的目標。相互鼓勵,更有動力地去練球。這種開放式的氛圍也進而幫助了他們解決了場上很多問題。
“我們有隊員喜歡自己帶球,有時會因此產生小矛盾。我們平時就會交流,教練也會從中去協調。通過多踢比賽,讓大家一起意識到互相傳球的重要性,因為足球畢竟還是個團隊運動。”
這支“燈泡隊”有著最純粹的青春熱血和對勝利的執著渴望。胡桐源和他的隊友們,正用他們的汗水、智慧與團結,在晚報杯的舞臺上書寫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
晚報杯是歷練的舞臺,也是傳承的溫度。兩度參賽的他明顯感受到本次賽事的變化,“去年遇到爭議判罰,我們還想著要去看錄像。今年的裁判之間的溝通,整體判罰方面都特別好,賽事的效率也非常高。今年拿冠軍我覺得還是有希望吧,走一步看一步,遇到弱隊不輕敵,遇到強隊不放松。”
對于今年第40屆新民晚報杯的舉辦,小胡坦言很震撼,“一個面向中學生的足球比賽能堅持40屆,我覺得相當不容易。而且大家還那么踴躍地去報名。它也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大家都能互相切磋,互相之間能夠很好進步,能見識到更多更強的人。”
而如小胡和燈泡隊這樣平常小球員和球隊,是新民晚報杯40年傳承中躍動的不可或缺力量,是上海乃至中國校園足球蓬勃生命力最鮮活的注腳。這也在告訴我們:足球的土壤在校園,未來的希望在少年。他們追逐的不僅是眼前的冠軍獎杯,更是那份對足球的熱愛與堅持。這份純粹的執著與擔當,值得被看見,也值得被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