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涇街道團工委積極挖掘和引育社區“青春力量”,聯合劍河小區居民志愿者、“藏狐的呆沐群島寶藏青年”志愿團隊自主研發并授課,為街道2025愛心暑托班引入系列特色課程。7月22日,“魔力漆扇坊”手工實驗活動亮相暑托班,讓孩子們親手觸摸“千年非遺”的溫度,體會傳統文化的韻味。
當天下午3點,“魔力漆扇坊”在北新涇街道愛心暑托班辦班點北新涇第二小學階梯教室舉辦,近90位孩子積極參與。課程伊始,團隊志愿者結合PPT,講解了漆扇的悠久歷史和傳統工藝,并圍繞傳統技藝走進現代生活的生動案例,拉近了孩子們與漆扇之間的距離。
平入、波浪、斜入、旋轉等四種入水技巧,可孕育出千變萬化且獨一無二的漆扇圖案。在體驗環節,孩子們分批排隊親手實踐,眼神中滿是躍躍欲試的好奇和喜悅。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孩子們嘗試不同的技巧,并成功將圖樣轉印至扇面,創作出了他們的專屬作品。
孩子們以“漆”為筆,以“水”為墨,對親手完成的漆扇愛不釋手。10歲的王欣語興奮地說:“之前在商場體驗過,但今天收獲卻更豐富,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還做出了更好看的漆扇,我要放到新家里做裝飾。”首次接觸漆扇的樊景宸說,“這次課程讓我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體驗下來感覺十分有趣”。
“特別感謝北新涇街道給我們機會,這次暑托班課程籌備了半年,團隊成員結合所學專業和個人興趣,根據孩子們的喜好和接受程度,一起策劃了系列課程,涵蓋專題講座、手工實驗和互動體驗等。”志愿者錢昱彤從小生活在北新涇街道,現就讀于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是“藏狐的呆沐群島寶藏青年”志愿團隊的負責人之一。這支志愿團隊由來自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等五支大學生志愿者分隊組成,成員們志同道合,均是熱心志愿的伙伴。錢昱彤介紹,“北二小學是我的母校,能夠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用專業知識反哺街道和社會,用自己熱愛的志愿活動貢獻微薄力量,感覺很有意義”。
左三為錢昱彤
今年20歲的錢昱彤,自2019年起參與社區和學校的志愿服務及活動,家人和師長的身體力行為她樹立了榜樣。在她看來,參與志愿是一種傳承,以實際行動詮釋青年擔當更是一種責任。在暑托班課程籌備過程中,她與團隊成員一同攻克難題,包括課程內容的精益求精、溝通協調能力的提升完善、教學方法的靈活優化等。
7月中旬,團隊的“國風盔甲”課程落地暑托班。毛絨玩偶穿上3D打印盔甲后的威風模樣,當即便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大家從中學到許多課本中沒有的新奇知識,人工智能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看到孩子們樂在其中,我們都很有成就感。”錢昱彤介紹,8月上旬將開展北新涇愛心暑托班(二期),她將帶來“徽章手語解碼站”課程,融合手語教學、皮影戲、創意設計,帶領孩子們踏上愛心創作之旅。“團隊曾在聾啞學校參加志愿活動,特殊孩子雖身處‘無聲世界’,但依舊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促使我萌生出助力打破聾啞人與社會之間隔閡的想法。通過暑托班課程,希望讓普通孩子也能學會一些基本手語,感受人與人互助的溫暖力量。”
據悉,北新涇愛心暑托班(二期)期間,團隊還將開展“童聲詢世界”“探秘千年紋飾”等特色課程。前者將邀請孩子們化身“小記者”,鍛煉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采訪基礎技巧,課程現場將以音頻形式記錄。后者將以上海博物館館藏大克鼎為例,運用3D建模打印數字化文創,讓孩子們近距離觀摩青銅紋飾,了解其美好寓意,將非遺傳承升華為文化自信的具象表達。
北新涇街道團工委表示,“錢昱彤所負責的團隊集結眾多青年志愿資源,團隊紀律性強,研發的課程充滿活力與創新。今年寒托班期間,街道試點引入其團隊課程,深受孩子們喜愛,因此,在暑托班增加了課程次數。我們希望(寒)暑托班不僅是小朋友豐富暑期的多元空間,也能成為大學生志愿者融入社區實踐的廣闊平臺”。
撰稿/攝影:李嵩楠、張曉嫻(實習)
編輯:程 前
責編:王 博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