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7月21日,合肥新站工人文化宮青年之家內,10歲的孫同學興奮地向伙伴展示剛完成的沙畫:“看!我用沙子做的,老師夸我有創意,明天還想學書簽制作!”不遠處,武漢大學學生莢雨晴正蹲下身,耐心輔導孩子們的假期作業。這個暑假,合肥新站高新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青年之家等陣地,為快遞員、外賣騎手、農民工等新就業群體子女開設50余個公益暑托班,通過“托管+教育+實踐”模式,既解決家長后顧之憂,更為孩子打造快樂成長的“第二課堂”。
孩子心聲:課堂比家更有趣
“以前暑假一個人在家寫作業,現在能和同學一起做實驗!”在七里塘社區竹溪社居委黨群服務中心的科普課堂,12歲的王同學操作著“人體探秘大冒險”拼圖,孩子們在游戲中掌握心肺器官功能。磨店社區蔡崗社居委黨群服務中心的非遺課堂上,孩子們用彩繩纏繞竹篾編織團扇,9歲的劉同學驕傲地展示作品:“我要把扇子送給送外賣的爸爸,讓他工作時涼快些。”
返家鄉大學生志愿者:用專業反哺家鄉
“孩子們求知的眼神,讓我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返家鄉大學生、安徽中醫藥大學2024級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魏千然在急救培訓課上,協助護士長指導兒童心肺復蘇操作。他坦言:“生物醫學工程的專業知識第一次落地實踐,看到孩子們學會自救技能,比考試得高分更有成就感。”蕪湖職業技術大學學生李婉婷則發揮融媒體技術與運營專業特長,將安全知識、傳統文化等制作成趣味動畫或繪本,在課堂上播放,適配兒童認知水平。李婉婷的實踐日記里記錄著溫暖碎片:果果帶來的小面包,小晟畫的“穿紅馬甲的李老師”肖像,而更深的觸動來自家長們的反饋——因工作無法及時接孩子的喬媽媽說:“看到李老師牽著我娃的手從路口走來,就像看到自家閨女回家了。”
活動現場。
多元課程設計:從非遺傳承到科技啟蒙
托管班課程設置緊密貼合兒童興趣與成長需求。在非遺工坊,竹編代表性傳承人指導孩子用傳統技法制作團扇,編織出充滿童趣的竹編作品;心理課堂上,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微笑的雞蛋”油畫創作引導情緒表達,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心中的溫暖場景;戶外實踐中,“夏日清涼計劃”讓愛意流淌——孩子們與志愿者共同走上街頭,將自制的冰飲送到保潔員手中,并為獨居老人送上解暑綠豆湯。區團工委負責人介紹,暑托班課程庫涵蓋紅色教育、安全實訓、手工制作等6大類48門課。
活動現場。
家長點贊:安心工作更踏實
“孩子每天回家嘰嘰喳喳講見聞,還催我早點送他去托管班!”外賣騎手張師傅翻出手機里兒子參與“兒童蔬菜趣賣”的照片:烈日下,孩子抱著未售完的蔬菜送給獨居老人。“以前怕他暑假沉迷游戲,現在他學手工、做公益,懂事多了。”在青年之家接女兒下課的超市收銀員劉女士感慨:“返家鄉大學生志愿者比補習班老師更有耐心,孩子說他們是‘會講笑話的哥哥姐姐’,我們家長能安心拼事業了。”
據悉,合肥新站高新區為切實解決新就業群體、農民工等轄區職工、居民暑期子女“看護難”問題,堅持黨建共建、黨群聯動,整合高教基地院校和轄區企事業單位資源及工會、團工委、婦聯等部門力量,精心打造“公益暑托班”50余個,提供托管照看、作業輔導等基礎服務,開設紅色課堂、安全教育、非遺傳承、書法繪畫等特色課程,開展體能訓練、科普實驗、集體研學等實踐活動,既解決家長后顧之憂,又助力孩子全面發展。(劉冬駿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