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日報 YMG全媒體記者 楊春娜
暑假,這個被孩子們翹首以盼的時光,每年都會引發一場關于“如何度過”的討論。從研學到夏令營,從培訓班到特長班,家長們一邊焦慮一邊掏錢,孩子們則為看似自由實則比上學還累的“第三學期”而苦惱。在這個教育焦慮與快樂童年不斷碰撞的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什么樣的暑假才能真正稱得上有意義?是填滿各種學習任務的“第三學期”,還是完全放任自流的放養?或許,答案就藏在自由與規劃的平衡之中。
記憶中的暑假,是在田野里自由奔跑,是和伙伴們一起玩游戲。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暑假已經悄然異化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家長們陷入“不補課就落后”的集體焦慮,培訓機構打著“彎道超車”的旗號,將暑假包裝成決定學業成敗的關鍵期。
其實,暑假設立的初衷本是為了讓孩子們從規律的學習生活中暫時解脫,獲得身心調整的機會。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強調兒童需要通過直接經驗來學習,用眼睛觀察、用心體驗、用感官感知。然而,在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下,暑假逐漸背離了這一初衷。家長們要么將暑假安排滿各種補習班、強化班、特長班,使孩子們剛走出校園就坐到另一張課桌前;要么因工作繁忙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暑期生活,導致孩子處于一種完全放任的狀態。
這種兩極分化的暑假模式,本質上都是對兒童成長規律的漠視。前者忽視了孩子自主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后者則放棄了家長應有的引導責任。我們需要認識到,暑假不應是學校教育的簡單延伸,也不應是完全脫離教育的純娛樂時光,而應該是一個獨特的成長空間,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探索世界、發展興趣,建立與家庭、社會和自然的深度連接。
一個有意義的暑假,應當是一個能夠全面滋養孩子成長的黃金假期。這個假期里,孩子們可以享受深度閱讀帶來的精神成長、多元體驗構建的實踐智慧,以及自主規劃培養的自我管理能力。
可以深度閱讀。無論何時,閱讀都是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糧。不少孩子平時忙于學業,閱讀時間呈現碎片化,因此要抓住暑假時間挑選一些經典讀物、文學作品來進行深度閱讀。暑假的閱讀不應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工具性閱讀,而應是一種自我豐富的心靈對話。
可以開展體驗式學習。暑假為課本知識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同學們可以走進博物館、科技館,體驗歷史與科技的碰撞,還可以在海邊仰望星空,在采摘園體驗勞動。這種沉浸式體驗能夠激活孩子的多感官學習,實現“學思踐悟、知行合一”。
可以提升自主規劃能力。很多案例證明,當孩子被賦予規劃自己暑假的權利時,可能激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和毅力。家長在暑假規劃中的角色不應是指揮官,而應是協作者,先制定一個框架,再讓孩子自己來填充內容。這種協作式規劃既能保證暑假活動的結構性,又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暑假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家庭的支持方式至關重要。家長需要完成從學習監工到成長伙伴的角色轉變,在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同時提供適度的引導和支持。暑假還是難得的親子時光,如一起做飯、觀影、運動、旅行等,這些共享經歷能夠創造共同記憶,強化情感連結。
當我們回歸暑假的本真價值時,會發現它最珍貴的饋贈恰恰是那些無法量化的成長體驗。第一次獨立完成一個項目的成就感,與家人共讀一本好書的溫馨時刻,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敬畏與驚奇,服務他人時體會到的價值感……這些體驗如同播撒在心田的種子,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生根發芽,成為支撐一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力量。
來源:煙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