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種同學——暑假提前學完下學期課程,筆記密密麻麻、練習本翻得都快散架。
開學一考試,滿心期待能一鳴驚人,結果考出來一看——嗯,還不如那個假期天天打王者、開學第一周還不知道書皮往哪貼的同桌。
于是,家長懵了,孩子懵了,連隔壁老王都走進門,捏著茶杯皺眉頭:
怎么回事?提前學了呀,成績咋沒起飛,反而滑了鏟?該不會是...這孩子沒天賦吧?
停!先別往“天賦決定論”上靠。
不是提前學習沒用,而是你提前了之后——就把“提前”當終點了。就像你在馬拉松比賽里坐上電動車跑在前面,然后提前十公里停車喝了個奶茶,以為自己穩了,結果被后面一路狂奔的人攆得連背影都看不見。
說白了:
不是你孩子不聰明,是你們以為提前學是終點,其實它只是起跑儀式上的一聲鳴槍。
1、提前學≠提前封神,最多是提前體驗“爽感”
提前學習的本質,是給孩子建立一個“我好像懂了”的幻覺,用來哄騙他們踏進這個無底深淵叫“學習”的坑里。
但問題來了:你提前體驗了一遍,甚至把書翻皺了,但只是在浴缸里試了水,還沒去海里游呢。
就像我有一哥們,暑假提前學了高一數學,學得那叫一個激情澎湃。
配套練習冊一頁都沒放過,模擬卷子做得嘩啦啦響。開學后,一考試,喜提82分。班上那些暑假搓麻將、吃冰棍、刷抖音的兄弟姐妹,隨便一考也八十多。
他媽當晚氣得坐在陽臺吹冷風,問他:“你到底暑假在學什么?用心了嗎?”哥們淡定地說:“用心了,但我只用到了心,沒用到腦。”
為啥?
因為他只刷了自己“看得懂”的題,從來沒挑戰過一題讓他懷疑人生的題目。他在舒適區里左右騰挪,以為那叫訓練,其實那叫原地畫圈圈。
所以,有些孩子提前學了之后,發現“哇,我好厲害哦”,就開始在幻覺里自嗨,連人類高質量學生的自我錯覺都提前體驗了個遍。
但一考試才知道,難題不會,綜合題掉分,概念模糊,方法套不對,提前學的全是表演課。
2、停留在舒適區的人,終將被“提問殺”
提前學之后,如果只把時間花在重復簡單題,恭喜你:你獲得了一個“中等生保溫罐”。
學校里的作業,本質是“給大多數人能完成的量”,也就是說,設計難度是按“人均可及”來算的。你要是比人均勤奮一點,卻還在做人均難度的題,只能保證你穩定不掉隊,但想一飛沖天?抱歉,你翅膀還沒長。
我認識一個小孩,三年級暑假提前把四年級數學學完了,還順帶把配套練習冊寫了個遍,連“附加思考題”都沒放過。
家長高興壞了,已經開始琢磨要不要直接讓他跳級。
結果一到學期中考,那孩子考了個“穩中等”。
仔細一看,扣分全在那道綜合題上——換湯不換藥,換個問法立馬懵圈。老師撓頭:“你娃基礎是牢,就是不會靈活用。”
換句話說,他在“課本套路題”上練出了絕活,但沒有任何對“新問題”的處理能力,就像練了十年套路拳,一上擂臺對面不按套路出牌,立馬撲街。
而教育的本質,正是讓人具備處理未知問題的能力。
你不能把所有考試都當排練演出,要知道——命題老師才不管你提前學沒學完,他們專挑你不會的題下毒手。
3、深度學習不是抄筆記,是主動“找罪受”
提前學到底該怎么搞?
真不是刷完幾頁練習冊,貼完彩色標簽就完事的。重點是深度加工和難度提升,而這過程——非常不舒服,非常反人性,非常像冬天脫褲子洗冷水澡。
得不斷挑戰自己不會的題,得不斷去看那些讓人頭皮發麻的解析,得不斷把一條題目拉扯成三道不同難度的變式,再反復揣摩。
我當年復習高中化學,為了搞懂一個平衡常數的推導公式,翻了三本教輔,寫了一張A3紙的推導過程,還被我媽當成草稿紙拿去包油條。
但就是這種“被虐后爬起來繼續”的過程,才是深度學習真正的樣子。
我認識一女生,高一就開始提前學數學競賽內容,開始一周幾乎每天哭。
她爸以為女兒戀愛失戀了,準備請心理老師開導。結果發現,她是被一道“定積分不等式證明”搞到精神崩潰。哭完繼續學,第二天換本更難的題繼續做。
到高三,她裸考清華數學滿分,連閱卷老師都打電話確認:“這真的是裸考,不是模版題?”
她笑著說:“提前學的那點內容,其實只是開胃小菜,真正讓我拔高的,是不斷找最難的部分啃的那一年。”
還有我鄰居家的小孩,每次寫完暑假提前學的筆記都會拍個照發到朋友圈,配文是“今日份的自律與堅持”。
筆記整整齊齊,甚至連顏色搭配都講究,堪比KTV歌詞切換特效。
他爸轉發朋友圈時,評論區炸了:
“太優秀了!”
“別人家孩子名副其實!”
“這還用考大學?直接清北研究生起步了吧?”
結果開學一考試,數學76分,英語73,語文作文跑題跑到火星。他媽都急哭了,說是不是提早學太累、學傷了。
其實不是,是提前學之后一直在營造“努力的氛圍”,但從沒進入“挑戰的痛苦”。
他的筆記就像舞臺布景,五彩斑斕的假象后面,是內容空洞、理解淺顯。考試成績只是掀掉了那層窗簾。
再比如我堂弟,六年級提前學了初一數學,開學后一副仙風道骨、萬事皆知的樣子。
數學課上,當老師講“負數乘法”的時候,他嘴角都快笑出優越感了,內心OS是:“這不早玩兒爛了嗎?”
問題是,直到期中考試那道“負數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題,他抓耳撓腮半小時,最后寫下:
“比如老媽發現我偷偷用她的手機充點券,她對我進行了負面情緒的乘法攻擊。”
老師給他判了零分,評語是:“創意不錯,理解全無。”
他提前學完了一遍,但沒動腦袋去理解“怎么用”,所以上課時全當二刷劇,真正關鍵的部分他全當背景音處理掉了。
還有個初二同學,整整一個寒假泡在輔導書堆里,數學練習冊寫了三遍,選擇題準確率能逼近99。他爸欣喜若狂,買了塊電子表獎勵他,還在飯桌上宣布:“我兒這成績,再搞個小奧,怕不是得進省隊?”
誰知道開學第一次模擬考,他在一道開放性應用題前發呆15分鐘,然后寫下:“我不確定這道題有沒有更優解,但我現在確實沒有。”
原來他只練了固定題型套路,就像只練了一種武術招式,遇到自由搏擊的時候立馬被對手亂拳錘翻。
因此,提前學不是魔法,不會讓人一夜變超人;它只是讓你站在一個相對更高一點的起點,給你爭取到了“思考”和“提升”的額外時間。
但你把這段時間用來反復刷簡單題、營造努力人設、沉溺于優越感,那提前的只是“自我感動”。
聰明的做法,是用提前得來的時間——去踩坑、去掉坑、去破圈。主動加深難度,挑戰未知,才有可能在真正的考試戰場上脫穎而出。
就像打游戲一樣,開局拿了把橙武,不代表你就能贏;關鍵是你有沒有打怪升級,能不能用這把武器打穿副本。
因為提前學習,不是捷徑,是序章。
真正的主線任務,在你學會“怎樣在已經掌握的基礎上主動找挑戰”的那一刻,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