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南京照相館》,到了電影后半段,眼睛依舊沒干過。爆哭,有三次。
第一次爆哭,是老金(王驍飾)在分別前夜,帶大家日行千里。
老金拉下一張張背景幕布,觀眾和他們一起看了北平故宮、天津勸業(yè)場、上海城隍廟、武漢黃鶴樓、杭州西湖,看了萬里長城。
當祖國山河隨幕布飛轉,你就知道,什么是中國?什么是中國人?已有答案。甚至無需金家大女兒(楊恩又飾)作答,你腦海中已經蹦出四個大字:“大好河山”。
“大好河山”,當然要“寸土不讓”。
第二次爆哭,是金家母女拿著伊藤給阿昌的兩張通行證,慘死城門口。
雖然導演申奧沒有用鏡頭直視金婉儀遭遇的比母親更殘酷的命運,但我的眼淚還是如斷線的風箏。
這段戲背后,是一個殘酷的歷史數字:南京大屠殺中,20000多起強暴案,30多萬中國人遭屠殺身亡。
數字背后,是一段血寫的歷史,也是人們對南京大屠殺另一種痛苦的表述:什么是南京大屠殺?就是很多小朋友再也沒能長大。
最后一次爆哭,是全片最后,谷壽夫等南京大屠殺戰(zhàn)犯被押赴刑場、執(zhí)行槍決,主角小分隊中唯一死里逃生的林毓秀(高葉飾)按下照相機那一刻,我開始突然沒有征兆地爆哭,一直哭到散場半小時以后。
那將近一小時我腦中一片空白,萬般感受,盡上心頭。
待到我平復心情,才不由感慨88年后的今天,終于有一部電影還原了歷史課本中,那些黑白照片背后的故事。
以及故事背后,鐵證如山的真相。
直到現在,我還不敢說已經從那股后勁中緩過來。
這是我近十年看過后勁最大的電影,甚至文字都無法描述它帶給我的震撼、心痛、感動。
在我看來,這是我看過最好的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到現在阿昌的郵差編號“1213”,還在我腦海中回蕩。
我看過的兩場點映散場時,都沒人離席,也沒人出聲,大家似乎都沉浸在一種沉重的歷史情緒里,周璇的片尾曲《永遠的微笑》久久回蕩在影廳,就像所有人都再次回望那段歷史,是的,沒人能平靜地走出《南京照相館》。
就像媒體照片中,點映現場的導演申奧和主演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王驍,主創(chuàng)和觀眾哭成一片了。
電影點映到現在,口碑已經徹底被點燃——“后勁十足”“今年看過難得的佳片”。
而影片點映票房,已突破6000萬,這還是在排片占比僅在6%左右取得的。
那么隨著影片在周五正式公映,如潮的口碑,會推動影片票房創(chuàng)下今年暑期檔最佳嗎?
我問的更直接一點:影片票房,會突破20億嗎?
與影片的意義相比,票房無足輕重,可每多幾十元票房,就意味著多一個人入場看了這部電影,所以請允許我和大家一起,一起問出那個問題:影片到底能拿下多少票房?
一、終于等到一部“國產細糠”,“歷史片”到底怎么拍,年輕的申奧拿出了正確的示范
過去十年,國產戰(zhàn)爭片并不多,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就更少,而真正能端上臺面的“細糠之作”,更是少之又少。
這部《南京照相館》卻讓人看完了回味再三,越嚼越有滋味。
這背后不僅是題材的分量,還有“歷史片”的獨特魅力。
歷史就擺在那里,但如何呈現那段歷史,才是考驗。
《南京照相館》選擇的角度,非常小,但又非常妙。
上學的時候,看到歷史書上南京大屠殺的部分,那些殘害同胞的照片,照片上,日本軍人竟面帶微笑。當時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此時能笑得出來?這些代表罪證的照片是誰拍的?又是怎樣傳出來的?
《南京照相館》就是講這些事。
但這里沒有壯懷激烈的英雄敘事。
只有吉祥照相館里幾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從保命到“保真相”的過程。
幾個小人物:有躲在地窖里茍且偷生的照相館老板老金一家四口。
有因為幫人找信耽誤了上車,反倒逃過一劫的郵差阿昌(劉昊然 飾)。
有為了通行證給日本人唱戲的龍?zhí)籽輪T林毓秀。
從戰(zhàn)友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小警察宋班長(周游 飾)。
最開始他們的目的就一個:活著。
因為日本攝影師伊藤拍下許多記錄日本軍人“勇猛”的暴行照片,需要把底片沖洗出來。
于是老金照相館就成為這群人的保命之所。
為騙過日軍,阿昌白天與林毓秀假扮夫妻,晚上向老金學習沖印手藝。
可沖洗底片的過程中,一張張日軍屠殺南京百姓的照片在暗房里挨個曝光,其中包括很多他們的熟人,甚至有宋班長的兄弟。
于是他們開始盤算如何在日軍眼皮底下把日本人屠殺中國人的底片,送出去。
全片137分鐘,到小分隊提出把底片送出南京,已過去一小時,等到老金故意破壞日軍洗相器材,開啟偷龍轉鳳的關鍵行動,影片已經進入最后四分之一。
有人一定會問,電影意義重大,可真的好看嗎?
我可以很負責地說:好看,非常好看。
影片沒有浪費一分鐘,也沒有硬煽情,而是在特定戲劇情境下,通過人物身份制造出合情合理的戲劇沖突,讓觀眾自發(fā)代入到故事中。
導演申奧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審美,運鏡、布景都極精致厚重,又保持了巨大的克制——影片沒有刻意用殘酷的畫面來刺激觀眾,但又把情緒給得很足,因為歷史本身,自帶重量,而導演手法舉重若輕。
具體怎么個舉重若輕,我舉兩個蒙太奇的例子。
一是日軍射殺戰(zhàn)俘和無辜百姓,讓伊藤拍下這些瞬間,但日軍殺人太快了,一槍下去,伊藤還沒來得及按快門。
而日軍的解決方案是:多殺幾個,總能拍下來了吧。
接下來影片的剪輯,將伊藤拍照,和日軍開槍放到了一起。
上子彈、瞄準、扣動扳機,和對焦、調整光圈、按下快門反復交叉剪輯,那種鏡頭綻放的巨大力量,讓我作為一個觀眾,有種置身歷史現場的恐懼、震顫,以及出離憤怒。
另一段是伊藤裝模做樣喂食路邊的一條小狗,一邊擼狗,一邊安撫阿昌讓他好好洗照片。
后來王廣海為救情人毓秀反抗,伊藤果斷拔槍說:這就是狗咬主人的下場。
這是導演用鏡頭語言說出:阿昌、王廣海與狗,狗與中國人,在這個偽善的日本攝影師心中,其實是一樣的。
再比如,影片的懸念伏筆。
好幾處,妙筆生花。
我就舉一個,換底片。
影片的關鍵懸念,是如何把底片送出去,只能偷梁換柱,可怎么偷梁換柱呢?
影片前半段拍了一個片段,就是阿昌剛學會沖膠卷,伊藤闖進來,正在沖洗其他中國人照片的阿昌大聲說:照片不能見光。伊藤一看照片笑著說,這些照片不重要。
直到影片結尾,伊藤發(fā)現底片被調了包,發(fā)現自己拿到的是一張張關于中國人的膠片,頓時崩潰。這不就是當初阿昌洗的照片嗎?
中國人的照片,不重要?這伏筆太重要了。
最后說一段高潮戲。
就是阿昌以死完成最后的任務。
此時的阿昌,早已不是開場時那個只求活著的小郵差,而是置生死于度外、獨自留下面對殘暴侵略者的中國純爺們。他不是不惜命,而是必須完成整個計劃的最后一步。
所以當阿昌吼出那句,“雨花臺、挹江門、中山門、中華門,我們中國人不許可你們這么糟蹋!”坐在影院里吹了兩小時冷氣的我卻頓時熱血沸騰。
而當他已奄奄一息卻堅定地說出那句“我們不是朋友”時,那一刻他一字一句,氣若游絲,卻又聲裂金石,氣貫長河。
看到這里你就明白,電影不是要拍什么英雄故事。
而是最普通的中國人,在那時那刻,一定會做出的抉擇:誰不怕死,可此時此地,中國人何惜此身?
南京照相館里犧牲的幾個小人物,不是有什么大不了的英雄豪氣,只是有中國人最平凡、最樸素的良心。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
制作精良,故事扎實,手法克制,讓歷史自己發(fā)聲,《南京照相館》都踩準了,拍實了。
86年生人申奧,用一部擲地有聲的電影,為同類題材完成了一場堪稱教科書級的示范。
這樣的作品不賣座,什么樣的電影才該賣座?
二、王驍一口南京話地道,王傳君演出了人物的復雜,原島大地令人驚喜
好演員遇到好本子,是會發(fā)光的。
《南京照相館》里沒有NPC,每個角色都是有生命力的,這也極大激發(fā)了演員的表演。
最讓人感觸的,是王驍。
他飾演的老金,是《南京照相館》里最平凡的人物。
一個小小照相館老板,最開始就一個字,慫。
躲在地窖里,日常彎著腰,一口正宗南京話說的輕輕柔柔的。
可往下看才發(fā)現,這個為保護家人而慫的普通中年男人,骨子里的熱血。
一開始就是他指出:這照片不能再洗了,洗了就是漢奸,我們干這種事情是洗不干凈的。
可后來經歷了生死榮辱之間的掙扎,老金決定把老婆兒女送出去之后,當晚給大家來了那一場日行千里。
那一刻已知自己明日兇多吉少甚至有死無生的老金,卻興奮得像個孩子,因為在他以為,至少老婆孩子能活。
自己為這大好山河,只要能把照片傳出去,有什么不值呢?
可惜他到死都不知道,老婆女兒終究還是沒保住。
最令人唏噓的角色,是王傳君飾演的日軍翻譯王廣海。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角色。王傳君自己說曾拒絕這個角色,但最終選擇接受挑戰(zhàn),詮釋這個有著復雜人性和心理的日軍翻譯。
王廣海自認為是一個識時務的“聰明人”,身上又有很強烈的矛盾性,處處對日軍俯首帖耳,卻不認為自己是漢奸,堅信自己是在救人,事實上,他也確實好幾次幫了照相館的人,并非是毫無人性。
可他太天真了,竟相信投靠日本人會有活路,結果最后老婆孩子都保不住。
導演用得最好的,是劉昊然。
劉昊然身上,有種純真的氣質,尤其是眼神,我想,這正是申奧要的東西。
影片開場,在到處都是斷壁殘垣的混亂南京街頭,當他目睹日軍屠戮的各種暴行,無數的同胞在他眼前倒下,滿眼都是驚恐的眼神。
而當他進入到照相館,成了“學徒”以后,當他一次次透過底片“凝視”這些暴行,眼神卻變得越來越堅定。到最后他說出那四個字:我們不是朋友。眼神已是視死如歸。
最后還要特別說的,是曾出演《忘不了》的原島大地,飾演的日本隨軍攝影師伊藤,其角色完整度和深度,在我看遠超同類作品的同類角色。
最開始,這是臉上掛著純真微笑的溫良小哥,滿嘴中國文化,還對阿昌說是朋友。
因為過去同類作品的印象,我還以為角色走向又會是過去的套路。
沒想到伊藤在結局時“突然”變臉,給了阿昌離開南京的通行證,實則是讓站崗日軍殺死持有該通行證的人,
還美其名曰“仁義禮智信”——饒命是“仁”、給吃的是“義”、交朋友是“禮”、給通行證是“信”、借刀殺人是“智”。
這個角色的深意在于告訴觀眾:有人性,我們才可以來談人性;但我們無法塑造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這些演員用心投入的表演,才構建了影片堅實的重量。
三、《南京照相館》的后勁真足,我敢說票房突破20億都算少的
現在,可以讓我們預測一下票房了。
暑期檔到現在,還沒有一部票房破10億的電影。
但我敢斷言,《南京照相館》將是一部大爆款,將是20億起步的作品。
貓?zhí)远际?.7分,豆瓣好評一片,單論觀眾口碑層面,影片已經稱得上大爆。
評分和票房并不一定會成正比,但是在暑期檔,口口相傳的“口碑”對于影片來說,卻有可能掀起一場社交平臺的觀影熱潮。
還有一點,就是影片已經超出了觀眾的預期。
畢竟影片上映前,沒人敢肯定之前代表作是《孤注一擲》的申奧,是否有能力駕馭這種厚重的歷史題材。
結果影片非但沒有流俗,反而拍得如此沉實老練,還在結尾處給出了意想不到的轉折和升華,給了觀眾極大的震撼和驚喜。
觀眾用腳投票,不是品質上的橫向對比,而是在這種超出預期的驚喜感。
過去這種觀眾驚喜造就了《流浪地球》之于國產科幻片,《紅海行動》之于戰(zhàn)爭動作片的票房突破。
這次,該輪到戰(zhàn)爭歷史片了。
當然,所有的天時地利人和,其實歸根結底都是一種實力的體現。因為對于電影來說,根本不存在什么巧合和運氣。
靠著扎實品質和突破性,才讓《南京照相館》有可能突破同類題材票房天花板。
20億,只是影片品質應得的暑期檔票房。可絕對不是影片票房上限。
一旦觀眾熱情被點燃,30億、40億,都有可能。
關鍵是,它值。
在中國電影史上,關于南京大屠殺的題材實在是太少了。佳作也是掰著手指都能數完。
這段歷史不好拍,兩難。
電影中的南京大屠殺,殘酷程度必然不及歷史中南京大屠殺殘酷程度之萬一。
但影片的做法是不過度渲染苦難,不制造奇觀,只是還原當年日軍暴行的真相。
歷史已足夠震撼。真實,則自有萬鈞之力。
相比故事中的殘酷,同樣令我動容的,還有片中小人物的“風骨”。
那份國破山河之下無懼生死的中國人的氣性,到現在還震撼著我。
影片票房大爆映的意義,當然不只在于拯救蕭條的暑期檔。
而是為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讓所有入場的觀眾,尤其是新一代年輕人,看看侵略者當年做了什么,那些遭受迫害、又團結不屈的中國百姓,又做了什么。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的今天,我們回首影片里1937年冬天的南京,去看影片呈現的那段真實的歷史。
以及那些不該被遺忘的人。更別有一番意義。
至今記得《長安三萬里》中的一句話,“只要那些黃鶴樓的詩還在,黃鶴樓就在”。
看到《南京照相館》一日千里那一段的時候,我腦海中也閃現出幾首詩,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是“從來燕趙多豪杰,驅逐倭兒共一樽”。是“九仞為山爭一簣,同仇敢與億民期。”
是“熟知重死勝輕死,縱卜他生惜此生”,也是“四顧渺無際,天風吹我衣。”
因為你回望那個冬天,在那座南京城里,就無法把目光從這場屠殺上移開。
歷史是人格的一部分,有些“底片”,必須送到;有些記憶,也必須留存。
南京人不會忘記,因為南京是南京人的南京。
中國人不敢忘記,因為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
我希望電影盡量賣座,是希望盡量多一些中國人再回看那段歷史,希望所有人都不忘記那段歷史中的,那些人。
而我們也絕沒有資格,代表當年逝去的30多萬亡魂,去輕言原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