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游縣的鄉間小路上,每月都有一支身著紅馬甲的隊伍穿梭于村落之間。他們肩扛米面油,手提棉被衣物,為困難家庭送去溫暖與希望。這支由仙游縣關公文化研究會發起、268名愛心人士組成的慈善團,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連續開展104期慈善活動,累計發放善款400余萬元,惠及全縣18個鄉鎮,用行動詮釋關公文化,更帶動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共同投身公益事業。
精準幫扶:解急難更謀長遠
“大姐,這是給您的醫藥費補助,您先安心養病!”在大濟鎮龍坂村,志愿者將3000元善款交到子宮癌患者陳女士手中。像這樣的精準幫扶案例,在慈善團的臺賬中已記錄數百戶。
在大濟鎮汾陽村,住在小屋的63歲李老漢,照顧患腦神經瘤的女兒20年,家庭收入差;賴店鎮玉山村的李君君罹患肝膽癌,每月6000余元的藥費讓這個三口之家舉步維艱;度尾鎮中岳村的楊國祥老人腦出血臥床9年……面對這些急難家庭,慈善團不僅每戶給予1000-3000元應急救助,更建立“一戶一策”檔案:為殘疾家庭改造無障礙設施,替重病患者對接醫療資源,幫寒門學子申請助學基金。
2023年寒冬,團隊發動“暖冬行動”,為87戶特困家庭修繕房屋、添置過冬物資。
文化為魂:忠義品格長相傳
“我們幫扶的不僅是物質,更是傳遞關公‘仁義大愛’的品格。”仙游縣關公研究會會長張劍峰介紹,團隊創新“文化+慈善”模式,在每期活動中融入關公故事宣講,并設立“忠義傳承獎”,表彰長期投身公益的志愿者。臺商黃文哲受此感召,連續6年捐贈50余萬元;“福建好人”李玉娥帶動全家參與幫扶,累計服務超800小時。
這種品格更催生了“造血式”幫扶。在書峰鄉,團隊助殘疾母子發展枇杷種植,年增收2萬元;在度尾鎮,為留守老人改造危房時,志愿者特意在門楣刻上“忠義傳家”匾額。十年來,團隊聯動45家企業成立“關公慈善聯盟”,通過“一日捐”“義賣集市”等形式,讓慈善成為當地社會的新風尚。
兩岸同心:共筑公益連心橋
作為關公文化弘揚的一個平臺,慈善團始終注重兩岸公益互動。連續四屆“關公文化節”中,與臺灣宮廟云端聯動,為兩岸困難家庭發放救助金76萬元。2023年,臺灣慈濟基金會專程來仙游交流,共同發起“寒門助學”計劃,資助23名學子圓夢校園。
如今,這支平均年齡35歲的隊伍正籌建“關公慈善基金”,計劃三年內將幫扶拓展至教育、養老等領域。“慈善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劉偉滿表示,團隊將繼續以關公文化為紐帶,讓忠義品格在新時代煥發更大光芒。正如一位陳姓受助學子在感謝信中寫道:“你們送來的不僅是助學金,更教會我們如何用大愛回報社會。”
來源:莆田晚報 通訊員 林文坤
責編:徐寅生
編審:崔玉輝
審核:嚴紹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