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廣州南沙。室外氣溫逼近35℃,而愛爾眼科泛大灣區手術沙龍現場的熱度更高——14段無剪輯手術視頻、30余位公立與民營醫院的專家、3個多小時的“白刃式”討論,把“技術共享、創新共進”寫成了可感、可見、可復制的臨床實景。
一、把手術室搬到會場:一次“素顏”級別的技術閱兵
傳統的學術會議,PPT可以修飾,視頻可以剪輯,演講者擁有絕對敘事權。此次沙龍反其道而行:所有手術視頻匿名、一刀不剪,主持人只給30秒背景介紹,隨后便讓畫面“裸奔”。
· 白內障組:3D導航下晶體植入、成熟期硬核劈核、人工晶體斷襻應急處理,臺下專家直接按下暫停鍵追問“為什么選這枚晶體”“劈核角度能不能再低5度”。
· 眼底組:黃斑裂孔內界膜翻瓣、玻切聯合TICL植入、睫狀體復位,術者被當場要求畫出“手術路線圖”,接受同行“找茬”。
· 眼表組:感染性角膜潰瘍的“清創+羊膜移植”一步法、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的改良縫合,年輕醫生第一次聽見資深專家為“縫幾針”爭得面紅耳赤。
“就像把手術室搬到會場,每一幀都是真實力,也是真短板?!币晃?0后參會醫生感嘆。
二、公立+民營:拆掉圍墻的“混編艦隊”
沙龍最特別之處,在于專家名單:
愛爾體系:唐仕波、王錚、李莉、鐘景賢、俞曉藝等集團/省區“掌門人”悉數到場;
公立體系:深圳市眼科醫院賴銘瑩、中山眼科中心馬偉、廣醫二院王軍明、暨大附一張靜琳等“國家隊”主力。
民營機構貢獻病例與平臺,公立醫院帶來評審標準與科研視角,雙方角色互換、互為“甲方”。一位公立醫院專家笑言:“在這里,誰的頭銜都不重要,手術臺上見真章?!?/p>
三、從“術式討論”到“標準共建”
沙龍不是終點,而是愛爾泛大灣區“三步走”戰略的第二落點:
1. 2024年,10個省級課題、28篇高水平論文——先夯實科研底座;
2. 2025年,手術沙龍——把科研成果轉譯為臨床規范;
3. 下一步,疑難眼病遠程會診中心將全面接入14座城市、50余家醫院,病例直播+實時討論將成為常態。
正如唐仕波教授所言:“我們要讓大灣區任何一名基層醫生,在遇到棘手病例時,都能在一小時內得到國家級專家的反饋。”
四、年輕醫生:最大的受益人
會議結束前,主持人隨機采訪了5名住院醫師,得到的回答高度一致:
“以前只能在文獻里看到的術式,今天一次性看夠;以前需要托關系才能請教的大咖,今天面對面指出我縫合的漏洞?!?/p>
沙龍專門設置“青年提問席”,任何參會者都可在視頻播放后舉手挑戰“主刀”。一位佛山愛爾的女醫生用三張手繪示意圖,質疑某病例的切口設計,贏得全場掌聲,也贏得主刀當場承諾“下次一起做臺手術驗證”。
五、寫在最后:一場沙龍,為何值得被記錄?
當醫療行業仍在討論“公立 vs 民營”“規模 vs 質量”時,廣州南沙的這場沙龍給出了一個更具建設性的答案:
共享,是把壁壘降到最低,讓知識流速最大化;
創新,是把標準提到最高,讓每一次手術都有跡可循、有法可依;
協同,是讓大灣區1.2億居民無論身處廣州CBD還是粵北山區,都能在同一條“視覺健康等高線”上。
盛夏羊城,聚賢才亦聚人心。鏡頭拉遠,珠江口潮聲依舊,但在南沙的那間會議室里,眼科手術的未來已經悄悄拐了一個更亮、更專、更共享的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