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三月份國家衛(wèi)健委倡導的“體重管理年”活動中,河南省中醫(yī)院呂沛宛醫(yī)師針對記者提問的體重管理技巧問題,向公眾推薦了一款中藥代茶飲——黃芽湯,讓這一傳承自清代御醫(yī)的千年古方重新受到大眾關注。如今,這一古方經(jīng)過知醫(yī)邦現(xiàn)代工藝改良,化身為沖調黃芽湯,讓傳統(tǒng)調理更貼近日常。
第一次嘗試沖調黃芽湯的人,多半會被液面的泡沫吸引:只需溫水一沖一攪,琥珀色的湯液上,瞬間浮起一層米白色的細膩泡沫,看起來非常像剛倒出的啤酒泡沫。這可不是什么添加劑的“魔術”,而是傳統(tǒng)古方遇上現(xiàn)代工藝的奇妙反應。
沖泡好的黃芽湯,表面漂浮著一層綿密的泡沫
為了讓古方更易吸收、沖調更便捷,研發(fā)團隊采用了獨特的“中藥擠壓膨化技術”。其原理類似爆米花:藥材和谷物在高溫高壓的擠壓膨化設備中,內部水分瞬間汽化“炸開”,將原本緊實的植物細胞壁徹底撐破,形成疏松多孔的“泡泡米”。這些“泡泡米”被精細研磨后,按古方比例混合,便成了沖調黃芽湯的原料。
溫水一沖、輕輕一攪,泡沫立馬冒了出來。這可不是偶然,全靠人參里的“明星成分”——人參皂甙。人參皂甙天生帶著“兩面性”:一端親水,一端親空氣。遇水攪拌時,它會在水面搭起一層薄膜,把空氣裹在里面,自然就形成了這層細膩的泡沫。更重要的是,膨化工藝讓人參皂甙釋放得更徹底:傳統(tǒng)煎煮時,硬邦邦的細胞壁會“鎖”住有效成分,溶出量有限;現(xiàn)在細胞壁被打破,人參皂甙能快速溶進水里,泡沫自然也就更明顯了。
沖調黃芽湯的組方原料及最終形態(tài)
為什么這杯帶泡沫的湯飲能幫助我們管理體重,特別是對付惱人的“啤酒肚”呢?這得從現(xiàn)代人最容易踩的健康“雷區(qū)”——脾虛寒濕說起,以及它如何導致脂肪堆積。
我們可以把脾胃想象成身體里的“中央樞紐”,它負責將我們攝入的飲食(水谷)轉化為氣血精微(能量與養(yǎng)分),并將代謝產生的多余水分和廢物(中醫(yī)稱為“濕濁”)及時運送排出體外。驅動這個系統(tǒng)運轉的核心動力,是脾胃的陽氣(脾陽)。
然而,現(xiàn)代生活中很多習慣都在不知不覺中“澆滅”這股陽氣。想想看:現(xiàn)代人多貪涼,過食生冷,冰淇淋、冰西瓜、冰奶茶是不是就沒斷過?嘴巴是涼快了,可冰涼的東西直接往肚子里灌,脾胃哪受得了?空調從早吹到晚,冷氣順著毛孔往身體里鉆,時間長了脾胃就越來越“怕冷”。這些都導致了“脾陽虛”,也就是脾胃動力不足了。
脾胃動力不足會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問題:首先是水液代謝不暢,多余水濕滯留體內,易在腹部囤積形成“啤酒肚”或“游泳圈”,甚至有些瘦子也會出現(xiàn)大肚腩,這是代謝紊亂的信號;其次是該輸送到嘴巴、眼睛和皮膚的水氣無法到達,導致口干舌燥、眼干眼澀、皮膚干燥起皮,甚至痰濕堵在體內,內濕外干,形成濕疹。濕疹之所以叫濕疹,其本質是濕,但外在表現(xiàn)是皮膚干燥,因此西醫(yī)主張涂保濕膏,但只能“治標”,要想“治本”還是得祛濕。
黃芽湯的組方(人參、干姜、茯苓、甘草)看似簡單,卻精準針對了“脾虛寒濕”的核心問題,助力“中央樞紐”恢復運轉:人參補元氣、健脾氣,解決動力不足;干姜溫中散寒,提升脾陽,活躍代謝以化解寒濕;茯苓健脾利濕,排出多余水濕痰飲,減輕濕濁負擔;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保障協(xié)作順暢。
脾胃功能恢復后,食物能轉化為能量而非脂肪,淤積的水濕痰飲排出,腹部多余脂肪得以代謝,整體代謝循環(huán)效率提升。
黃芽湯表面的泡沫
現(xiàn)在再看那層泡沫,它和啤酒泡沫的本質區(qū)別就清楚了:啤酒泡沫帶來短暫的清涼和口感,但隨之攝入的酒精和高熱量,恰恰會進一步損傷脾陽、加重代謝負擔,是“啤酒肚”的推手之一。而黃芽湯的泡沫,是天然藥材精華充分釋放的見證,它不含酒精和多余熱量,反而藏著幫身體“減負”的智慧。
當我們習慣啤酒泡沫的短暫歡愉時,不妨將手中的啤酒換作一杯泡沫豐盈的黃芽湯。它同樣能帶來感官的愉悅,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溫和持續(xù)地滋養(yǎng)脾胃,幫助身體找回那份內在的輕盈與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