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來源 | 金融界
近日,港交所披露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醫養”)第三次遞表港股主板IPO,中金公司繼續擔任獨家保薦人。這家依托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品牌、聚焦“醫養結合”的中醫服務平臺,曾在2024年6月28日和12月31日兩度沖擊港股未果,此次若成功上市,將成為同仁堂集團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與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國藥形成“一母三子”的港股資本格局,覆蓋中醫藥全產業鏈。
01
收購驅動擴張:年營收近12億,但“造血”能力存疑
同仁堂醫養的核心業務模式可概括為“醫養結合”。通過線下自有醫療機構(12家)、互聯網醫院(1家)及管理醫療機構(10家)構建分級診療網絡,提供中醫診療、健康管理、藥品銷售等一站式服務。招股書顯示,按2024年總門診人次及住院人次計,公司是中國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最大的中醫院集團,市場份額達1.7%;按醫療服務收入計,其市場份額為0.2%,排名第二。
財務數據揭示了其擴張邏輯。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9.11億元增至11.75億元,凈利潤從-923.3萬元扭虧至4619.7萬元。其中,醫療服務貢獻超80%收入,而利潤增長的核心動力來自并購。2022年,同仁堂醫養收購浙江義烏的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國藥館各65%股權,兩家公司2022年至2024年合計貢獻收入占比從21.9%升至31.8%,毛利占比超40%。2024年,公司再度收購上海承志堂(70%股權)和上海中和堂(60%股權),推動2025年前4個月醫療服務收入同比增長超3%。
然而,激進并購的代價逐漸顯現。截至2024年底,公司商譽賬面值達2.63億元,占凈資產的37%,遠超市場公認的30%安全線。為支付收購款,同仁堂醫養將三溪堂保健院、三溪堂國藥館及上海承志堂的部分股權質押給商業銀行,未償還借款余額達1.42億元。與此同時,公司負債率從2021年的不足10%攀升至2024年的45.2%,現金及等價物從2022年的3.2億元縮減至2.97億元,流動性壓力隱現。
02
行業紅利與競爭困局:中醫賽道“規模不經濟”難題
同仁堂醫養的擴張野心,源于中醫醫療服務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中醫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6599億元增至2023年的8976億元,復合年增長率8.0%,預計2028年將達1.48萬億元,占整體醫療服務市場的15.55%。驅動因素包括:老齡化加速、居民健康意識提升、政策支持(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及中醫在慢性病管理、預防保健領域的獨特優勢。
但行業高增長背后,是高度分散的競爭格局。即便是行業排名第二的同仁堂醫養,2024年市場份額也僅為0.2%,CR5(前五名企業)合計占比不足5%。這一現象與中醫“名醫依賴癥”密切相關——患者往往追隨特定名醫,而非醫療機構品牌,導致機構難以通過標準化復制實現規模效應。同仁堂醫養在招股書中坦言:“公司需與各類中醫服務機構及綜合醫院中醫科室競爭,區域市場集中度低,客戶粘性挑戰大。”
為突破瓶頸,同仁堂醫養選擇“資本換時間”策略:通過并購快速獲取區域優質資產、名醫資源及客戶基礎。例如,三溪堂在義烏擁有3家醫療機構,年服務患者超50萬人次;上海承志堂則匯聚長三角地區知名中醫專家。然而,這種模式對資金鏈和整合能力要求極高。若并購標的業績不達預期,商譽減值將直接侵蝕利潤;若過度依賴借貸擴張,則可能陷入“債務驅動-利潤承壓-再融資”的惡性循環。
03
上市融資:老字號的“輸血”與“造血”平衡術
同仁堂醫養此次IPO募資用途直指擴張與償債。招股書披露,公司計劃在2029年底前收購5家營利性醫療機構,重點布局北京、長三角、華中及大灣區;同時,資金將用于升級信息化系統、償還部分銀行貸款(截至2024年底借款余額1.42億元)及補充運營資金。
從資本運作角度看,同仁堂集團正通過分拆業務構建“醫藥工業+零售+醫養”的港股三角架構:同仁堂科技聚焦中藥研發生產,同仁堂國藥主打海外零售,同仁堂醫養則補足醫療服務短板。這一布局符合行業趨勢——頭部企業正從單一藥品銷售向“產品+服務”生態轉型。例如,華潤三九、云南白藥等均已布局中醫館、健康管理等領域。
但同仁堂醫養能否成為“中醫藥+養老”賽道的標桿,仍取決于其長期運營能力。短期來看,上市融資可緩解資金壓力,支持并購擴張;但長期而言,公司需解決三大挑戰:其一,提升內生增長動力,通過標準化診療流程、數字化服務降低對名醫的依賴;其二,優化并購標的篩選與整合,避免“高商譽、低協同”陷阱;其三,平衡規模與效益,在搶占市場份額的同時控制負債率,避免重蹈部分醫藥企業“激進擴張后業績暴雷”的覆轍。
04
結語:老字號的現代化突圍戰
同仁堂醫養的資本化之路,是中國傳統老字號轉型現代醫養服務的縮影。從“同仁堂”品牌授權到自建醫療服務網絡,從單一藥品零售到“醫-藥-養”生態閉環,這家350年歷史的企業正試圖用資本杠桿撬動行業變革。然而,中醫賽道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無法簡單復制西醫連鎖機構的擴張路徑。同仁堂醫養的IPO沖刺,既是機遇,也是考驗——短期需“借資本輸血”突破規模瓶頸,長期則需“靠運營造血”證明商業模式可持續性。在千億中醫賽道上,這家老字號能否跑出“新速度”,市場正拭目以待。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金融界 ”,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蒲公英 視覺|花椒
-活動預告-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