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程曼詩
據(jù)上觀新聞消息,浙江多地推動公務政務活動中的PPT、視頻“減量、減費、減負”。
浙江給公務場合的PPT、視頻“瘦身”,這劑猛藥既戳中了形式主義的痛處,也暗含著對政務本質的深刻校準。省下經費只是表象,更關鍵的是解開基層干部被工具綁架的困局——不是否定技術手段,而是要讓工具回歸工具的本位。
基層干部的時間像塊蛋糕,表面功夫切走一大塊,為民辦事自然所剩無幾。但辯證來看,PPT和視頻本身無罪。在跨部門協(xié)調時,清晰的演示文稿能快速對齊思路;面對復雜政策解讀,生動的視頻能讓群眾一目了然,這些都是技術工具的正向價值。問題出在“泛化”與“異化”:當“必須有演示”成了硬性指標,當“畫面精美度”蓋過“內容扎實度”,工具就變成了枷鎖。浙江的“減量”,恰恰是要給工具松綁,讓技術手段服務于工作實效,而非反過來被其奴役。
形式主義的變種從來都是層出不窮。過去靠“會議次數(shù)”衡量重視程度,現(xiàn)在用“視頻時長”彰顯工作力度,本質都是用外在形式替代內在擔當。中辦國辦的減負規(guī)定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長效機制,正是要打破這種“用形式證明形式”的閉環(huán)。浙江劃定公務演示的“必要邊界”,不是搞“一刀切”的全盤否定,而是建立“該不該做”的判斷坐標系:緊急事務用視頻快速呈現(xiàn)更高效,那就用;但社區(qū)臺賬非要做成動畫演示,純屬多余。這種區(qū)分,體現(xiàn)的是對政務規(guī)律的尊重。
更要辨明的是,“減負擔”與“增責任”從來是一體兩面。砍掉冗余演示,不是給工作“打折扣”,而是要讓干部把省下的精力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老農鋤地,去掉農具上不必要的裝飾,才能更有力地深耕土地。浙江的探索揭示:當干部不用為鏡頭擺拍浪費時間,才能更專注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必為PPT特效煞費苦心,才能更精準地捕捉群眾需求的“細微處”。這種轉化,正是減負的深層意義。
政績觀的天平上,一端是“上級可見的形式”,一端是“群眾可感的實效”。浙江的實踐證明,真正的政務智慧,在于讓技術手段為實效服務,讓減負成果為責任賦能。少些形式主義的牽絆,基層干部才能在為民服務的賽道上,既跑得輕快,又跑得扎實;既不負上級囑托,更不負群眾期待。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