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年輕干部成長的“練兵場”。作為黨和國家精心培養的后備力量,選調生肩負著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使命。然而,有些選調生初到基層時,往往帶著“鍍金”心態, 看似“身入”基層,實則與群眾隔著心。真正的基層工作,需要的是“身入”更要“心入”,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換取民心,在田間地頭播撒真情,在為民服務中收獲成長。
以“身入之姿”扎下根,方能摸清基層“活情況”。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沒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就難有“了然于胸”的判斷。有些選調生習慣坐在辦公室看報表、聽匯報,卻不知紙上的數據遠不及田間的泥土來得真實。反觀那些在基層留下實績的年輕干部,無一不是把“辦公室”搬到了村口地頭:有的跟著老農學種糧,在田埂上記下作物生長的規律;有的挨家挨戶訪民情,在灶臺邊聽出群眾的急難愁盼;有的頂著烈日跑項目,在工地上摸清產業發展的堵點。這種“身入”不是走過場的“打卡”,而是沉下心的“扎根”——只有褪去“書生氣”,沾上“泥土香”,才能聽懂群眾的“方言”,看清基層的“全貌”,為后續工作找準方向。
用“心入之情”結共情,才能架起干群“連心橋”。基層工作的核心是群眾工作,而群眾工作的關鍵是“走心”。有些選調生雖然身在基層,卻總端著“干部架子”,說話用“官腔”,辦事講“程序”,看似合規卻讓群眾覺得“生分”。事實上,群眾的需求往往藏在“家長里短”中,群眾的信任常常源于“將心比心”處。就像有的干部在走訪時,會先幫獨居老人掃掃院子、劈劈柴火,再慢慢聊政策;有的在調解矛盾時,會先站在雙方立場想想“難處”,再尋求平衡點。這種“心入”是放下“優越感”的平等,是拿出“真感情”的真誠——當干部把群眾當“家人”,群眾才會把干部當“自家人”,政策落地才會少些“梗阻”,工作推進才會多些“助力”。
讓“身入”與“心入”相融合,方能在基層干出“真業績”。“身入”是基礎,“心入”是關鍵,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面對鄉村振興的重任,選調生既要“身入”產業一線,掌握種植養殖、電商物流的實操技能,也要“心入”群眾期盼,明白他們對“好日子”的具體向往——或許是一條更平整的路,或許是一個能就近就業的車間,或許是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好學。面對基層治理的難題,既要“身入”矛盾現場,摸清糾紛的來龍去脈,也要“心入”群眾情緒,理解他們的訴求與顧慮,用柔性方式化解剛性矛盾。這種“融合”不是“蠻干”的沖動,而是“巧干”的智慧:既要有腳踏實地的務實,也要有換位思考的細膩,才能把政策的“藍圖”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景”。
如今,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基層治理的考題亟待解答。對于選調生而言,基層不是“鍍金”的跳板,而是“煉金”的熔爐。唯有以“身入之姿”扎根泥土,用“心入之情”貼近群眾,在“腳下沾泥”中增長才干,在“心中有情”中踐行初心,才能在基層的廣闊天地中,既成為群眾信賴的“貼心人”,也成為推動發展的“實干者”,達到“行入”境界,讓青春在服務人民的事業中綻放真正的光彩。(高縣政協:何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