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孔雨童 繪畫 徐進
近日,山西運城稷山縣被曝光,不少村子里建的公共廁所,建成后很少使用,只在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事發后,當地政府回應稱,將對全縣公廁使用情況全面排查,切實把資金、人員等長效機制落實到位,同時對相關失職人員進行嚴肅追責。
事情看似已解決,暫時“塵埃落定”,但實則不然,這件事還得問清楚——“怎樣造成的”。公廁淪為“展品”是資金、人員有但沒有被落實到位,存在腐敗、懶政、形式主義?還是公廁建成后,缺乏資金、人員長期運維?作風問題還是現實問題,抑或兼而有之,有著本質區別,也該用不同的處理方法。
事實上,公廁“只建不開”不是頭一次被曝光。在一些以往的調查中可看到,部分地區對于公廁養管的財政資金不足;有些在財政補貼之余,需要村子配套承擔的,村集體資金不夠、村民積極性也不高;一些村子本可以利用公益性崗位實現公廁管理,但在崗位開發上存在問題;還有一些地方,城鄉供排水一體化還沒有實現。
2022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等多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加快構建市縣責任主體、鎮村管護主體、農民受益主體的“三位一體”農村公共廁所管護責任體系。但實際落實中,仍需要打造財政、村集體、市場等多維資金“源頭”,需要更多主動性和靈活處理,來解決現實問題、服務百姓,而不是只“做給領導看”。
事實上,近年來各地也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如不少起地區試點“以商養廁”——在公廁附近增加小賣部維持公廁運維;山東壽光則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營的方式,集中對糞污進行集中處理,經過微生物發酵技術,使其轉化為液態肥、有機肥,不僅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更帶來經濟效益。
稷山縣公廁緊閉的大門背后,如果確有腐敗或懶政,請嚴肅懲處;如果是存在經費問題,要在機制上調整,想辦法解決資金“活水”問題。不厘清問題,只是被曝光了對外口頭上“改改改”,以前不行的都變成“好好好”“行行行”,還可能成為一種形式主義,也還會出現下一個“只建不開”“重建輕管”。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