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個不起眼的小硬塊,背后竟隱藏著轉移性惡性腫瘤。
撰文 | 肖小燕
近日,一則“5歲男孩脖子長小疙瘩確診癌癥晚期”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牽動了無數人的心。浙江5歲的樂樂在一次洗澡時,媽媽偶然發現他脖子上有個不起眼的小硬塊。起初家人并未特別在意,然而一個月后,持續的低燒、食欲不振以及全身關節疼痛等癥狀接連出現,父母這才意識到問題嚴重,立即帶他前往兒童醫院。檢查結果令人心碎:樂樂被確診為四期神經母細胞瘤——一種高度惡性的兒童腫瘤,癌細胞已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和骨骼。
來源:微博
樂樂的遭遇令人無比痛惜,他脖子上那個最初被忽視的“小疙瘩”,最終竟成了晚期癌癥的無情宣告。這也引發了眾多家長的深深困惑與后怕:一個看似如此普通的小腫塊,背后為何會隱藏著如此兇險的致命疾病?
兒童淋巴結腫大的這些“危險信號”,
你知道多少?
樂樂媽媽在接受采訪時痛心地說,“我們以為只是普通的淋巴結,帶孩子來看醫生也就是圖個安心,怎么會是腫瘤......”這樣的誤解在家長中并不少見,事實上,兒童頸部淋巴結腫大極其常見,這并非疾病,而是身體發出的一種警示信號,其多數由感染引起,當孩子遭遇感冒、扁桃體炎、牙齦炎等炎癥時,淋巴結作為免疫前哨站會反應性增大。另外,疫苗接種后的免疫反應也可能導致淋巴結輕度腫大,這些通常無需過度擔憂。
真正需要家長和醫生敲響警鐘的,是那些雖然少見卻極其兇險的可能性——惡性腫瘤。這包括血液系統本身的癌癥(如淋巴瘤、白血病)或從其他部位轉移而來的癌細胞(如樂樂所患的神經母細胞瘤)。
這類惡性腫瘤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往往具有鮮明的特征,與常見的良性反應性腫大截然不同。因此,面對孩子身上的異常腫塊,家長需要保持理性警覺,避免過度恐慌,也要學會識別以下這些不容忽視的危險信號:
進展快:淋巴結在短時間內明顯增大;
體積大:直徑超過1厘米,且持續增大;
質地硬:觸摸感覺堅硬如石;
無壓痛:按壓時孩子沒有疼痛感;
活動度差:淋巴結與周圍組織粘連,不易推動;
成串或融合成團:多個淋巴結聚集在一起形成腫塊。
家長必學:細致觀察守護孩子健康
樂樂事件為我們拉響了警報,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養成規律觀察和檢查習慣,為孩子的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線。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定期檢查的“觸摸習慣”。建議在給孩子洗澡或穿衣時,用溫和的手法輕柔觸摸頸部、腋窩、腹股溝等淋巴結分布較多的區域,細心感受是否有異常腫塊,并注意觀察其大小、質地、活動度等特征的變化情況。
同時,更要全面關注孩子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是否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低熱、夜間盜汗、食欲明顯減退、體重無故下降、持續性疲勞乏力,或是皮膚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點瘀斑等癥狀。這些全身癥狀若與淋巴結異常同時出現,往往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早期預警信號,需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需及早就醫。
總結
孩子的健康,藏在每一個細微的信號里。從樂樂的遭遇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聲痛惜,更是給所有家長的一記警醒:兒童淋巴結腫大雖多為良性,但惡性腫瘤的陰影從未遠離。學會分辨“危險信號”,不是制造恐慌,而是用知識為孩子筑起防護墻 —— 定期觸摸檢查、關注全身癥狀,把警惕變成日常的守護,讓每一個異常都能被及時捕捉。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