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言論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它把一段復雜的國家間交易,簡單地歸結為了單方面的“恩情”,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誤讀,更是對中國自身艱苦奮斗的漠視。
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蘇聯解體,烏克蘭繼承了大量軍事遺產,其中就包括那艘未完工的航母“瓦良格”號。
對于剛剛獨立、經濟瀕臨崩潰的烏克蘭而言,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非但不是財富,反而成了巨大的財政包袱。
維護需要錢,專家需要養,而當時的烏克蘭最缺的就是錢,因此,將其出售換取外匯,是當時最現實的自救選擇。
與此同時,中國正處于國防現代化的起步階段,面對西方的技術封鎖,我們對先進軍事技術的渴求是迫切的。
一個急于出手,一個急于求購,這才促成了“瓦良格”號的交易。
這本質上是一場你情我愿、各取所需的商業行為,而非單方面的施舍,烏克蘭解決了燃眉之急,中國則獲得了一個追趕的機遇。
如果非要用“感恩”來定義,那也是商業層面上的互相成就,而非道德上的虧欠。
更重要的是,中國買回來的“瓦良格”號,僅僅是一個空置多年的鋼鐵軀殼,連最核心的動力系統都沒有安裝。
要讓它從一堆廢鐵變成一艘具備作戰能力的現代化航母,考驗的是中國自身的工業實力、科技水平和國家意志。
從船體結構的修復加固,到動力系統的重新設計安裝,再到艦載武器、雷達、電子系統等關鍵部分的研發與集成,無數中國的工程師和科研人員為此付出了長達十年的心血。
他們夜以繼日地攻克了成千上萬個技術難題,才最終讓“遼寧艦”得以馳騁大洋。
這份成就,百分之九十九的功勞屬于中國自己的奮斗,而不是那百分之一的“船殼子”的功勞。
“遼寧艦”的入役,為我們培養了第一代航母人才,積累了寶貴的建造和使用經驗。
正是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我們才有了能力完全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
“山東艦”雖然外形與“遼寧艦”相似,但它的心臟、大腦和神經系統,都是純正的“中國創造”。
它標志著中國已經徹底掌握了航母的核心技術,從一個學習者轉變成了創造者。
將“山東艦”的誕生歸功于烏克蘭,就好比說一個學生考上名牌大學,應該去感恩當年賣給他課本的書店一樣,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
書本是工具,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學生自身的勤奮和智慧。
再者,要求“感恩”的對象也值得商榷,今天的烏克蘭早已不是當年的烏克蘭,其政治立場和對華態度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我們究竟該去感謝誰?是那些早已不在其位的決策者,還是一個在國際舞臺上時常與我們相左的現政府?
國家之間的交往,核心是國家利益,中國在與烏克蘭的合作中,并非只取不予。
多年來,中國是烏克蘭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重要買家,也為其提供了諸多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持,如果凡事都要談“感恩”,那這份賬又該如何計算?
所以,要說感恩,我們最應該感恩的,是那些為國家強大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的中國人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