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電影里,激光武器總是以炫酷的光束瞬間摧毀目標,看得人熱血沸騰。
可如今,這種曾經只存在于銀幕的武器早已走進現實戰場,成為各國軍事競爭的新焦點。
尤其是在無人機滿天飛的現代戰爭中,激光武器憑借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的優勢,成了應對無人機蜂群的“殺手锏”。
而衡量激光武器實戰能力的關鍵,就是射程。
美國宣稱能打8000米,日本聚焦1200米防御,作為后來居上的中國,激光武器到底能打多遠?
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能從科幻照進現實,靠的是實打實的硬實力。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快”,光速攻擊讓目標根本來不及反應;“準”,指哪打哪,不會像導彈那樣出現偏差;“省”,一次發射成本只要幾美元,比起動輒幾十萬美元的防空導彈,簡直是“白菜價”。
在軍事上,它的用途也很廣:既能給導彈指路,精準標記目標;又能直接摧毀無人機、導彈,當防御盾牌;還能通過強光致盲敵方的光學設備和飛行員,起到干擾作用。
不過它也有個天然弱點,就是怕天氣,遇到雨霧、煙塵,激光束能量會被削弱,射程和威力都會打折扣。
而激光武器的實戰價值,早就被戰場反復驗證過了。遠的看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英國用激光照射阿根廷飛行員,讓對方看不清方向,戰機直接墜海;
近的在敘利亞、伊拉克戰場上,美軍被激光晃眼的事件超過300起,可見這種“軟干擾”有多管用。
但真正讓激光武器名聲大噪的,還是近年在反無人機戰場上的表現。
中國出口沙特的“天穹”反無人機系統,在中東戰場上創下了“21發21中”的神話。當時21架無人機集群攻擊關鍵設施,“天穹”15秒內就完成了探測、鎖定、打擊的全流程,把無人機全部攔了下來。
更厲害的是,它累計攔截超過110架無人機,成功率始終保持100%,而一次發射成本只要幾度電費,比起傳統導彈簡直是“花小錢辦大事”。
這套系統能這么牛,靠的是把30千瓦激光發射器、雷達和AI智能識別綁在一起,6秒就能鎖定目標,還能融入其他防空網絡,織成一張低空防護網。
美國的激光武器實戰起步更早。2003年阿富汗戰爭中,美軍的宙斯激光掃雷系統就派上了用場,一天能發射2000次,還能空運到前線,雖然射程只有300米,但在掃雷和近距離防御上很實用。
2010年雷神公司的激光系統更猛,在測試中短時間內打下了3公里外的7架無人機,讓外界看到了激光反無人機的潛力。
到了2024年1月,美軍“普雷貝爾”號驅逐艦上的“海利歐斯”系統,用60千瓦激光在8005米外擊落無人機,這一射直接把激光武器的實戰射程拉到了新高度。
美國
美國作為激光武器的老牌玩家,心思一直放在遠洋防御上。畢竟要在全球部署軍艦,就得有遠射程的激光武器撐起防護網。
“海利歐斯”系統射程超過8000米,功率60千瓦,美軍還嫌不夠,計劃升級到1200千瓦。它用電力驅動,發射成本很低,理論上只要軍艦有電就能一直打,但實際問題不少。
能量轉化效率不到30%,大量能量浪費成了熱量;在海上高濕度、高鹽霧環境下,激光能量會衰減40%以上,實際能發揮多少威力不好說。
陸軍的激光武器則瞄準前線防護,“定向能機動防空系統”裝在裝甲車上,宣稱射程5000米,用來攔截無人機和迫擊炮彈。可這套系統同樣受限于能量效率,持續作戰能力打了折扣。
更麻煩的是機載激光項目,想裝在AC-130J運輸機和F-16戰機上,結果要么散熱系統太重,要么供電跟不上,到現在都沒搞成。
不過美國早期積累確實厚,2014年就把30千瓦激光炮裝在“龐塞”號登陸艦上,打下了第一架無人機,算是最早把激光武器拉上戰場的國家。
日本
日本發展激光武器,完全是“家門口防御”的思路。作為島國,它最擔心的是低空無人機偷襲,所以激光武器走的是“短平快”路線。
2023年防務展上,三菱重工的20千瓦激光戰車亮相,能在2秒內擊中1200米外的無人機;10千瓦的車載版本更靈活,山地、城市都能跑,不受彈藥運輸限制,打一次只要幾百塊成本。
但日本的短板也很明顯:功率太低,對付不了高速導彈和重型無人機。測試顯示,無人機飛到300米以上,它的攔截成功率就暴跌60%,只能算“近程防御短劍”。
所以日本計劃2025年搞艦載激光系統,還想研發100千瓦的車載型號,希望從“戰術防御”升級到“戰略層次”,不過這步子能不能邁出去,還得看技術突破。
中國
中國的激光武器發展,走的是“實戰淬煉”的路子,起點雖晚但進步飛快。
2018年珠海航展上,LW-30激光系統首次亮相,30千瓦功率能在800米外燒穿2毫米鋼板,專門收拾無人機;
到2023年LW-60登場,功率飆到100千瓦,射程直接拉到6000米,技術水平追平世界前沿。
LW-60能有這實力,靠的是獨門秘籍:模塊化液冷技術。高功率激光武器最怕過熱,這套技術不僅解決了散熱難題,還把能耗效率提高了30%,比國際同類產品更省電。
它不光能物理摧毀無人機,還能燒壞目標的電子設備,實驗室里連模擬巡航導彈都攔下來過,說明對付更高級別的威脅也有潛力。
在2024年航展上,光箭、天盾系列和LW-30、LW-60一起亮相,展示了從近到遠的低空防御能力。
這些武器不是“花架子”,專供外貿的30千瓦激光系統射程4公里,早就通過沙特的實戰證明了價值。
中國的思路很明確:不盲目追求最遠射程,而是靠體系化作戰補短板,讓激光武器能融入整個防空網絡,實戰中好用、管用才是王道。
核心技術瓶頸
別看激光武器現在這么火,技術上的坎兒還不少,能量轉化效率、環境、成本控制都需要繼續突破,日本靠降低功率把單次發射成本壓到幾百塊,但代價是射程短、威力弱;
美國“海利歐斯”發射成本低,可每年維護升級要花10多億美元,性價比并不高;中國“天穹”能做到低成本高效能,靠的是模塊化設計,把雷達、激光和AI整合起來,少走了不少彎路。
未來激光武器的發展方向已經很明確了:小型化、網絡化、多場景適配。
美國想把艦載激光功率提到120千瓦,在遠海織更密的防護網;日本盯著艦載和高功率車載系統,想突破近程限制;中國則繼續打磨體系化能力,讓激光武器在陸基、低空防御中更可靠。
更重要的是,激光武器正在悄悄改變戰爭規則。以前無人機蜂群靠“數量淹沒防御”,現在激光武器能低成本快速攔截,讓這種戰術越來越難奏效;
傳統防空靠導彈“打一發少一發”,激光武器只要有電就能持續作戰,更適合長期防御。
可以說,戰爭正在從“彈藥消耗戰”向“能量控制戰”轉變,而中美日在激光武器上的競爭,本質上是在爭奪未來戰場的“能量話語權”。
差距
回到開頭的問題:中美日激光武器射程對比,美國8000米,日本1200米,中國是多少?
從數據看,中國LW-60能打6000米,外貿系統4000米,雖然美國目前射程最遠,但中國靠實戰效能和體系化能力后來居上。日本專注近程防御,有自己的特色但短板明顯。
三國的差距背后,是不同戰略需求和技術路徑的選擇,而這場“激光較量”,還會在未來戰場上繼續書寫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