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酬?我不要了?!?/p>
陳佩斯籌備八年的《戲臺》選角看中了黃渤,本以為像他這樣級別的大咖,就算是不漫天要價,也得商量出一個好價錢。
誰也沒想到,當他的經紀人好不容易將片酬談到了市場價的三分之一,在簽約那天黃渤自己又親手劃掉了合同上的數字。
要知道陳佩斯要拍的這部劇并不被圈內人看好,投資方來來回回跑了五次,就連房子都抵押了,排片更是被擠到了后半夜。
但黃渤偏偏選在這個時候,用零片酬去賭一部不被看好的戲,他是瘋了嗎?
取材于網絡
“戲比天大”
有人把錢當命,有人把戲當命,當整個娛樂圈都在追逐高片酬時,黃渤的一個決定,卻扇了整個名利場一記響亮的耳光。
那天,在經紀人好不容易談下來的合同上,黃渤拿起筆親手劃掉了本該屬于他的所有片酬,有人說他瘋了,有人則是等著看他笑話。
取材于網絡
但殊不知,這看似“不要錢”的舉動,卻成了他人生中最賺的一筆買賣,這事得從陳佩斯磨了八年的話劇《戲臺》說起。
這八年,投資人跑了五撥,陳佩斯自己把房子都押了進去,排練只能蹭半夜的場子,這戲當時在圈內人眼里就是個無底洞,誰碰誰倒霉。
取材于網絡
而投資方不看好這部戲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根本不相信年輕觀眾會看一個71歲的老頭當主演,為了這份肯定,他們不愿意拿錢去賭。
偏偏黃渤主動找上門,說不要片酬,直接在合同上劃掉了所有數字,這在所有人看來都認為他數瘋了,畢竟明星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沒有錢又看不到希望的劇本誰都不想摻和進去。
取材于網絡
尤其是經紀人好不容易談了個市價的三分之一,他說不要就不要到底是圖什么,可能出去隨便接一個綜藝都能在北京換套房,都能比這要強的多。
但黃渤并不是傻子,他有夢想要追逐,與陳佩斯合作出演便是他的夢想,這一次無疑是圓夢了,況且這其中也并非毫無利益可圖。
取材于網絡
他圖的是一個餓了太久的人看到一桌珍饈時的那種饞,那個在地下室啃著饅頭,被唱片公司當笑話一樣趕出門的年輕人,比誰都懂一個好本子有多金貴。
他看上的是陳佩斯這位老炮兒骨子里的那股勁,是《戲臺》這出戲本身沉甸甸的分量,《戲臺》里那個被錯認成京劇名角的包子鋪伙計像極了他自己。
取材于網絡
為了演好那個包子鋪伙計,黃渤提前半年就泡在劇團,跟著師傅學京劇,天不亮就起來吊嗓子,那幾句樂亭口音的唱腔,他一個字一個字地摳,一練就是上百遍。
陳佩斯后來都怕了,說:“他再練下去就太專業了,不像個票友了”,這份功夫早就不是任何片酬能衡量的,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取材于網絡
《戲臺》一開演就炸了,豆瓣沖上9.6分,陳佩斯那段三分鐘的獨白,在抖音上播了上億次,無數00后因為這出戲,迷上了國粹。
當初跑路的投資人,又舔著臉回來想投續集,黃渤用一次不要錢的“豪賭”,清清楚楚地告訴所有人,好東西,從來不怕沒人識貨;戲,永遠比天大。
取材于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這股不要片酬的“傻氣”,不是頭一回了。
黃渤零片酬卻躺賺5000萬
時間撥回2012年,徐崢因為《人在囧途》深受影響,400萬的預算票房達到了3700萬,于是便想著轉行當導演,決定拍攝一部《泰囧》。
取材于網絡
但他是第一次當導演,投資方根本不相信這個“新手”,徐崢跑斷了腿,也拉不來投資,無奈在自己的好哥們幫助下,好不容易拉來了三千萬預算。
這在當時的大片市場里,連個響兒都聽不見,最后他只能找來好哥們兒王寶強和黃渤救場,按當時的身價,王寶強和黃渤都是大咖級別的了,片酬定價肯定不少。
取材于網絡
但考慮到兄弟間的友情,王寶強當時只要了200萬,黃渤要了300萬,這已經是“兄弟價”了,拿錢辦事本就是天經地義。
奈何拍到一半,劇組又沒錢了,看著愁得快禿了的徐崢,黃渤直接把手一揮,“片酬我不要了,電影要是賣爆了,你看著給我分點紅就行?!?/p>
取材于網絡
這不只是幫忙,這是把自己的身家和朋友的命運捆在了一起,他賭的是徐崢的才華,更是這份兄弟情,但這種“不計較”又何嘗是一種更高明的盤算。
黃渤把一次性的勞務費變成了一次風險共擔的戰略投資,結果還真讓他賭對了,《泰囧》一經播出狂砍12.67億票房,成了當年的神話。
取材于網絡
而黃渤最后分到了5000萬,是他原先片酬的16倍還多,這里就不得不提王寶強,他在《泰囧》里拿的是200萬固定片酬,電影火了,這事也就翻篇了。
這本無可厚非,但對比之下,黃渤的“傻”就顯得格外通透,他不是能掐會算,而是懂得在關鍵時刻,把個人利益和作品的未來綁在一起。
取材于網絡
這盤棋賭的是信任和格局,后來徐崢拍攝《港囧》時,王寶強倒是變聰明了,面對500萬片酬,他表示不要了,還再投入1000萬,以便獲取百分之十的分紅。
可這次徐崢拒絕了,時移世易,徐崢已經是票房導演,最不缺的就是投資人,他不再需要兄弟來雪中送炭了,但不得不說徐崢拒絕了王寶強之后非常的懊惱。
取材于網絡
《港囧》票房口碑都遠不如前,包貝爾的角色也沒能替代王寶強在觀眾心中的位置,這其中的人情世故和商業邏輯,實在耐人尋味。
不過,黃渤的成功從來不是靠復制一種“不要錢”的模式,而是基于對時機、人性和作品最清醒的判斷,他這盤棋之所以總能下對,答案就藏在他前半生的顛沛流離里。
取材于網絡
苦日子里的摸爬滾打
他不是科班出身的天之驕子,18歲就在歌廳駐唱,組過樂隊,開過工廠,當過舞蹈教練,什么苦都吃過。
住在潮濕的地下室,最大的夢想是唱片公司能看他一眼,結果次次被拒之門外,生活把他扔在地上,反復摩擦。
取材于網絡
直到28歲,才考進電影學院的配音班,算是入了行,正是因為在底層摸爬滾打了太久,他才對每一個機會都抱有近乎饑渴的珍惜。
他知道,一部能讓你發光的好作品,比一串零的合同數字要值錢得多,這種從泥地里長出來的智慧,讓他對藝術有敬畏,對朋友有真情。
取材于網絡
當然,他敢這么“傻”還有一個重要的底氣來源,他的妻子小歐,從黃渤還是個一文不名的駐唱歌手時,兩人就相戀。
這么多年,娛樂圈風風雨雨,黃渤始終零緋聞,把家庭護得嚴嚴實實,一個安穩的大后方讓他可以毫無顧忌地在前線沖鋒陷陣,去冒那些別人看來“愚蠢”的險。
取材于網絡
這份安穩,千金不換,當許多明星還在綜藝里靠人設撈快錢時,黃渤卻用實打實的片酬,去換一部能留得下的作品。
這筆賬,到底誰虧誰賺?
筆者認為
演員的終極價值,不是流量和片酬,而是你為這個時代留下了什么角色,什么故事,黃渤的“傻”,恰恰是對這個浮躁時代最聰明的反擊。
他重新定義了什么是真正的“一本萬利”,那不是賬面上的數字游戲,而是用真誠、才華和義氣,最終沉淀下來的口碑與尊重。
參考資料: 魯中晨報2025-07-16陳佩斯心酸談《戲臺》曾屢換投資人:投資方不相信年輕觀眾會想看一個71歲的老頭當主演 青島早報2025-07-03《戲臺》之上,黃渤圓夢 網易新聞2022-03-06黃渤對徐崢說:片酬我就不要了,如果電影大賣,給我分點紅就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