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大新鎮湖韻社區網格員小楊的挎包里,總揣著幾份字跡放大的養老認證操作指南。當她第七次敲開孔雀湖花園劉大爺家門時,老人顫巍巍遞來的不是證件,而是一杯溫水:“閨女,以前覺得‘八項規定’是電視里的事,現在你們踏破門檻幫我弄體檢報告,好作風就是實打實的方便啊!”在這片西北熱土上,一場始于作風轉變的治理變革,正悄然重塑著干群關系的肌理。
湖韻社區的轉變始于一張重點服務清單。當網格員在走訪中發現轄區百余名獨居老人普遍困于智能設備操作、養老認證等“數字鴻溝”時,社區黨委當即拍板:變“坐班服務”為“上門代辦”。網格員化身“流動服務站”,累計破解老人生活難題百余件。更深遠的變化在于矛盾化解——運用“情理法”融合調解法,今年鄰里糾紛調解成功率躍升35%?!案刹慷嗯芡?,群眾少揪心?!鄙鐓^書記的總結平實有力,“作風實不實,就看腳步沉不沉?!?/p>
針對南富康小區居民“辦證難”的積弊,富寧街街道黨員干部直撲矛盾旋渦,包委領導帶隊輾轉于區市國資委、工信廳、石化公司之間,展開“地毯式”政策核查;通過“吹哨報到”機制多次召集住建、稅務、司法等部門聯席攻堅,在政策邊界中蹚出“容缺辦理”新路?!氨疽詾檫@房本永遠辦不下來了,沒想到有一天真能踏踏實實拿在自己手里!”今年五月居民拿著首本鮮紅的不動產證時感慨。集中整治以來,街道干部一線走訪量提升150%,群眾跨部門辦事跑動次數壓減超六成。
“以前酒吧音響震得窗戶響,現在孩子能安心寫作業了!”文化街銀基花園居民李大姐的感慨,源自山河灣社區網格員一次尋常走訪中的“不尋常發現”。未等投訴電話響起,社區已向執法中隊、生態環境局吹響“聯合處置哨”:專業設備現場檢測、商戶經營時間規范、警力巡邏頻次加密、居民商戶協調會同步跟進。這場“未訴先行”的多部門聯動作戰,催生出“發現即響應、聯動即解決”的快速處置機制。
“問題解決在投訴前,才是真本事。”主動治理的觸角持續延伸。在文化街,“周三懇談日”的板凳圍坐出民生需求清單;“院落板凳會”收集的16條訴求已轉化為4個惠民項目,解決民生難題69件。
“四下基層”機制讓干部扎根矛盾現場;“吹哨報到+象限評價”賦予街道統籌部門的指揮棒;部門聯席會議則打破行政壁壘,興慶區的實踐揭示著作風轉變需要制度護航,制度之力,必會轉化為民生難題破解的速度。
來源:興慶區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