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佳縣佳蘆鎮(zhèn)香爐寺社區(qū)有這樣一位婦女,她叫張琴琴。過去10年間,她化身愛心使者,資助腦癱患者,照顧孤寡老人,陪伴留守兒童……在志愿服務的路上踏歌前行,累計服務人數(shù)高達5萬人次,先后獲得“佳縣孝老愛親模范”“榆林市巾幗標兵”“榆林市最美志愿者”“榆林市道德模范”等榮譽,2025年又被省委宣傳部評為第一季度“陜西好人”稱號。
張琴琴(右)看望轄區(qū)居民。 記者 張瑜 攝
遇到有困難的群眾,張琴琴總會主動伸出援手。鄰里只要誰家有事,她都會熱心幫忙,盡己所能,為他們排憂解難。
張琴琴偶然得知佳縣通鎮(zhèn)一村民家的小孫子先天腦癱,她主動上門看望。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孩子和家徒四壁的現(xiàn)狀,張琴琴決定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她經(jīng)常帶著吃穿等生活用品上門探望,詢問孩子的病情,走時總是不忘留下幾百元。走的次數(shù)多了,她的善舉讓孩子家人感到不安,她察覺后偷偷將錢存到對方卡上,并聲稱是申請的救助金。從孩子出生到如今18歲,她累計資助了10余萬元。張琴琴欣慰地說:“孩子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看到他暖人的笑容,我做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張琴琴公公早逝,自嫁入夫家她就與婆婆一起生活,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婆婆,家人之間互相體諒,寬容謙讓,形成了尊重理解、關愛有禮的家風。
張琴琴不但對自己的家人孝順關愛,更是把其他老人也當作自己的親人。劉某養(yǎng)育了5個子女,3個早逝,另外兩個長年有病,靠吃藥維持生存,老人也是疾病纏身。張琴琴定期為其打掃衛(wèi)生,換洗衣物及被褥,采買生活用品。老人感動地說:“你就是我的親女兒啊!”
“支持社區(qū)工作,本就是咱居民該做的事兒。”張琴琴樸實的話語,就像一顆定心丸,給社區(qū)工作注入了溫暖力量。在“創(chuàng)文”的日子里,她頭戴小紅帽,手持宣傳手冊,穿梭在大街小巷,進行文明引導。一天下來腰酸腿疼,可她從未有過一句怨言。在她看來,問題得到解決后的社區(qū)新面貌,就是對她付出的最好回報。
張琴琴總是參加各種公益活動,10年來,她先后投身“陜北愛心志愿者聯(lián)盟”和佳縣“葭州一點愛”新時代文明實踐公益協(xié)會。每逢中考、高考,她都會加入“愛心助考”隊伍,累計發(fā)放了3萬件飲用水和文具,為考生和家長送去一份清涼與關懷。在張琴琴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志愿者被這份溫暖吸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愛心洪流,共同為考生們助力。“能幫到這些孩子,也算是圓了我的大學夢。”張琴琴說。
佳縣白云山文化旅游節(jié)是展示佳縣風采的重要窗口,張琴琴總是帶著姐妹們準時出現(xiàn)在白云山。她們不懼風吹日曬,用熱情周到的服務迎接八方來客。張琴琴說:“能為咱佳縣的旅游出份力,吃點苦受點累不算啥!”
端午粽香、重陽菊黃、春節(jié)喜慶,張琴琴都會和隊友們一同前往佳縣敬老院和村鎮(zhèn)幸福院,為老人們贈送按摩器、拐杖等保健器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資,還給老人理發(fā)、過生日。在她們的幫助下,敬老院里笑聲多了,幸福指數(shù)節(jié)節(jié)攀升。
張琴琴用她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公益的力量,點燃了身邊人心中的愛與希望。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行列,讓佳縣這片土地充滿溫暖與關懷。
記者 張瑜
編輯 謝婷 校對 秦學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