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音樂學院“星火陜北·砥礪初心”暑期實踐團在司思教授、趙輝老師帶領下,赴延安、榆林開展為期12天的實踐研學活動。在陜西佳縣,實踐團通過實地走訪、現場體驗等形式,加深了師生對陜北地區(qū)紅色歷史與黃河文化的理解。
實踐首站為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該館通過實物展品與互動項目,系統展現了黃河文化在陜北的深厚發(fā)展脈絡。參觀過程中,隨《黃河船夫曲》動態(tài)起伏的機械矩陣裝置引起了學生關注,紅銅色機械臂模擬船夫劃槳力道,結合光影效果重現黃河航運場景。一名學生表示:“5464塊機械模塊對應黃河的總長度,讓人直觀感受到黃河文化的磅礴力量。”在毛主席雕像前,師生共同唱響《東方紅》,紛紛感慨:“旋律中蘊含的厚重情感,是這片土地紅色基因的生動體現。”
自博物館出發(fā),沿柏油路步行十分鐘即達東方紅閣。該建筑以紅色文化為核心,集中展示陜北民間音樂等文化遺產。閣內設有我國首個紅色音樂文化主題書店——東方紅書店,其設計巧妙融合了紅色元素、古建筑美學與佳縣地域文化,書店循環(huán)播放《東方紅》等經典曲目。登上東方紅閣,黃土高原與黃河支流盡收眼底,師生們深刻體會到當地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的緊密聯系,也感受到李有源當年創(chuàng)作《東方紅》時那份赤誠與激昂。
順沿黃公路向山區(qū)行進,實踐團抵達赤牛坬民俗文化村。該村以陜北傳統窯洞建筑為特色,保留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師生們觀看了村民演繹的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農夫揮鋤唱信天游的場景與窯洞燈光配合,生動還原了陜北農耕生活。一名學生表示:“這樣的實景演出是民俗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在農家院體驗糜子飯等當地飲食時,老鄉(xiāng)介紹:“油糕是當年紅軍途經此地時喜愛的食物,承載著軍民魚水情的記憶。”
為進一步深入學習佳縣的紅色精神,在佳縣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高亮珠的帶領下,大家來到了佳縣縣委的窯洞式辦公區(qū),院里“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題詞石碑引人注目。高亮珠副部長介紹:“當年毛主席在此居住40余天,炕桌磨出的印記見證了諸多為民決策的誕生。守護這些歷史遺跡,就是守護初心。在此辦公,更能時刻提醒我們貼近群眾、務實辦事。”
如今,在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推進下,佳縣憑借深厚的紅色底蘊與民俗文化,探索文旅融合發(fā)展新路徑,依托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吸引大批游客、學者,帶動就業(yè)與經濟增長。通過此行,實踐團成員深刻理解了陜北民俗文化中蘊含的紅色基因,此次研學也激勵著師生們傳承革命薪火,讓紅色旋律在新時代持續(xù)回響。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