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王波
社區里的“高校智囊團”碰撞出治理新點子,院落里的孩子們組建起"兒童觀察團"……近年來,成都高新區持續深化群眾參與、人民建議征集工作,通過多元共治模式打通民意表達渠道,持續傾聽群眾呼聲、征集群眾建議、梳理民生訴求,一系列創新實踐正不斷刷新成都高新區基層治理的效能與溫度。
“家里有老年人,去醫院不太方便,可以增加便民義診次數嗎?”“文明養犬需要加大宣傳。”……在成都高新區石羊街道府城社區,一個人民建議征集郵筒,成為了居民與社區“雙向奔赴”的紐帶。
府城社區人民建議征集郵筒設立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旁,便于居民投遞建議,是社區收集民意、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實體載體。2025年4月,居民李阿姨通過該郵筒投遞建議,希望社區多舉辦一些家門口的便民義診服務活動。這份承載著居民期盼的建議,在社區每周一次的郵筒開箱工作中被及時發現。
工作人員當即登記建檔,很快啟動了“健康守護計劃”,對接轄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邀請經驗豐富的專業醫護人員駐點義診。
收到建議不到10天,一場惠民醫療服務活動就在府城社區落地。由骨科、肝膽胰脾外科、眼科、中醫外治法中心等8個臨床科室黨員專家組成的“鄰醫道”醫療服務團隊,不僅提供一對一健康咨詢,更通過“掃碼即享”的數字化服務打通便民通道,延伸醫療服務半徑。
為了能給居民提供長期的健康服務,社區還聯合醫院,推出“線下義診+云端服務+科普宣教”三維聯動模式,將三甲醫院優質資源精準輸送至“家門口”,建設“智慧醫療”黨群驛站,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便捷的醫療服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大醫院同質的診療服務。
不止于“義診服務”,社區還延伸開展“急救培訓課堂”。7月12日,市一醫院專業醫師帶著模擬教具走進府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手把手教居民心肺復蘇、異物梗阻急救,詳解常用藥使用與健康監測知識,把實用技能送到居民身邊。
從郵筒收信、快速響應,到整合資源、多維服務,府城社區以“投一封信、辦一件事、暖一片心”的閉環實踐,詮釋了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效率。這只小小郵筒,連通的不僅是 “建議”與“回應”,更是社區對民生需求的敏銳洞察,讓 “事有人管、難有人幫”成為居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日常,也為基層民生服務創新寫下生動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